感悟人生系列之七十二
《浅谈微信朋友圈》
2020.04.26
当2011年微信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即时通软件一定会盛行起来。当时QQ还停留在挂机2小时升级“星星月亮太阳”,即使有3G与4G网络的时候,总觉得操作界面不是那么方便。随着微信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发文字图片视频时,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精彩。
朋友圈刚流行的时候,我们习惯在那里留下在那些生活的足迹,或欢笑,或惊喜,或悲情,亦或彼此的回忆。我常常把朋友圈比作古代的诗人,随时可以吟诗一首,不过我们能更快捷而简单的把心情留存下来。把《记事本》的歌词改一下:“翻开自己的朋友圈,逐一浏览,每天点点赞,有的还可以留言,这样你就可以关注了我。爱的痛的,痛的苦的,朋友圈都依稀可见。所以我要放手,不再发那个圈,只留下我自己,一个人独自难过”。
那时候,或许是朋友圈最热闹的一段时光,也是最纯碎、最单纯、最精致、最开心的一段美好。不管出是新鲜感,还是礼貌,我们会给彼此一个点赞,有留言会激动并一一回复。后来,有了微商(我并不反对),增加了拉票(我并不排斥),慢慢地,我们心照不宣地做出本能选择,有人屏蔽了彼此,有人设置了“三天可见”,有人拒绝加入了好友与群。我们有了更多的群,“六人成为一个世界”早已不是一句空话,世界很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微信朋友圈过千,但真心朋友却没有几个。
其实,朋友圈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生活方式,一个普通人个人喜好与习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慰藉。或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与支柱。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早已改变,那就是朋友圈“三天可见”。朋友圈成为了“立人设”的地方之后,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我们号称所谓的成年人,有了太多的顾虑。发一条开心的朋友圈,怕别人说自己炫耀;发条丧一点的朋友圈,怕别人说自己矫情。我有时候会看看书,背背英语单词,跑跑马拉松,发个朋友圈,也会有很多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其实,我并不怕,成年人世界里充满了“莫名的奇怪”,有着与现实世界一样的“争斗”。有时候,我也会思来想去,决定憋着,一个月不发朋友圈。有时候,自己很怀念以前那些“无所顾忌”的时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成年人活得太累了,渐渐也明白其实一切都是虚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必在意那么多就好。活得那么累,连发条朋友圈都要小心翼翼,连发泄情绪还要先考虑后果,我们不仅仅是活得累,更活得艰难,活不成自己想成为的那样子。我们不断地在装作成熟,反而越来越不成熟。我们用隐蔽自我的方式去扮演一个大人,其实只会长不大。其实,想表达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再不说话我们就真的老了”,再不表达,我们的心都要结上蜘蛛网了。
朋友圈的冷暖与乐悲,与世间世俗人俗间的浮浮沉沉,其实并无不同。
我们渐渐成长,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越来越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前的我,一点小事也会乐呵呵的分享,而现在,编辑一条朋友圈,也要思前想后,左顾右盼,怕自己的措辞不足,担心别人说自己矫情,也怕自己无形中“打扰”别人,不敢也不奢求得到别人共情,也怕给别人“负能量”。各种心灵鸡汤告诉我,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不要因一点小事就昭告天下。所以,渐渐地,在人来人往之间,开始隐藏了真实的自己,不再轻易袒露心扉,也学会了自我伪装,学会了装作深沉,学会了销声匿迹,活成了别人眼中所谓的“成熟”,也丧失了自己的表达欲。其实,何必活得那么累,自己做自己就好了,想发朋友圈就发朋友圈,自己的生活要由自己来掌控。
我们逐渐老去,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越来越找不到真正的知己。现在的社交APP越来越多,加入的群越来越多,加上的好友越来越多,真心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少。当我们隐藏自己的朋友圈时,或许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相处,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却代表着失去更多的人,少了更多的交流,失去了生活一部分乐趣。其实,有表达欲的朋友圈,才有人间烟火,才有自己的认识乐趣。
朋友圈,何必冠以目的性呢,只是简单快速的表达自己而已。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记了初心。朋友圈的初衷,只是为了记录生活,只是为了安放无处安放的某种心情,快乐也罢,大家一起分享,忧伤无助也好,好朋友一起分担。正如我,不惑之年,四旬老汉,无需面对面交流,或微信,或语音,或视频,天南海北,简单粗暴的交流,就能感知对方的存在,多好的对抗疫情的方式。
在我的微信中,大多数是朋友和熟人,亲友同学同事战友。有的或许有共同的爱好,比如跑步写作读书养生,就加入了很多好友,有的就算没有特别熟悉,也必定相识并有过交集。其实,我们各自在一方生活,只是宅在自己的一域,或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与生活轨迹,彼此未曾天天见,通过朋友圈与之互动,彼此了解,也是人生之中一件美好的事情。当然,我的微信朋友圈也有微商,也有长期不联系的人,通告一下,屏蔽,删除,自己的认识也需要一些狠心的“断舍离”,慢慢完成现实生活中所谓朋友的淘洗,“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合不为朋友”,同谋而生,摒弃“异类”,学会“舍得”,也是人生一大学问,也给自己的心灵做一丝丝的净化。
世界很大,社会很小,这个朋友圈其实也很小。这么多年来我走南闯北,混霍人生,在朋友圈里也经历过很多奇遇,中国这么大,也未曾想到能遇见朋友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彼此的朋友,双层的朋友。这种惊喜,仅仅只因为一个点赞。这样的例子,在我身上发生过数次,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不仅仅有奇迹,也有真情与真爱。
所以,微信和朋友圈,就是我的世界,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看朋友的世界。故,我想发朋友圈就发朋友圈,我现在也不会考虑那么多“世故与故事”,我也会给我圈里的朋友点赞与留言。无所谓,做自己就好,干嘛听别人的呢,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其实,我只是想赋予我的朋友圈“不同的温度”,赋予自己“一个温度”。当朋友圈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晰,或者越来越模糊的时候,我们还是那么一小拨朋友,彼此给予关注,始终如一保持最初密切的热情度与关注度,几乎不会错过彼此的任何一条。“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看君卿已陌路”,诚然,我们不会那么经常的联系,甚至逢年过节没有一句问候,但内心还会关注着彼此,这种思念就是不联系不打扰,却始终关注你的朋友圈。而这种关注,不是冰冷冷的点赞,不是无情的语言。这种关注,如同春日午后阳光下的永恒温度,如同久旱逢甘雨的热情,暖洋洋明晃晃。或许,只有这小小的朋友圈,像一面镜子,像一束光芒,还原了人世间的真实温度,流光飞逝,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冷暖情怀。
或许,我们只是微信朋友圈一个名字。但是,微信朋友圈是你,是我,是他,也是我们,是我们的生活。
(简书第186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