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68467/ee2eeb9d3ceb515f.jpg)
本书是去年底在南山书城无意看到的,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中描述了如何让你去做周总结、反思,另一个是“人个人知识管理”这个对我来说的新鲜名词。这是第一次写读书笔记,也不知道怎么写,算是摘抄了,原是在印象笔记码好的,复制过来发现是这样也懒得重新排版了,写得比较粗劣,后面再读会再补充。
本书主线:什么是临界知识—>学习前的误区与心态—>如何学习临界知识—>七个重要的临界知识
在这海量的信息即时时代,我们拼什么?
从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何如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有认知深度的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的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景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经过长期的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领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就是临界知识,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通过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四两拨千斤”的学习学习效率。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学习是在不断的掌握具体工作场景的和问题的方法,即技术效率,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反之,认知效率: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背后的实质。在这个情况下你就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只不过是旧的问题换了个外衣而已。
而我们要提成学习层次,就要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
哪些知识值得我们学习?
兼职≠斜杠,在多个兼职的情况下,所谓的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加的往往只是“能力假象”,你更多的只是经历一下,认知深度并没有增加。
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他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的,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我们平时很容易陷入自己所谓的“专业”和标签里面,用自己的思维定式去解释所看到的问题,却忘记了最基本的规律。
我们提升认知深度,不是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就可以了,相反你要多元跨界。同时想要做到极致,更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所以,执行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我们都需要学习。
第二章
学习临界知识,先从学习基础工具-底层思维和方法说起:读书。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我们之前的读书方法就是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摘抄,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而这过程只是把每本书形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形成系统,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能力。
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这联系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和领域对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与过去哪些经验相关,将获得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联系,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更有成效呢?----临界知识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
心态一:绿灯思维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或者自己的观点遭到质疑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习惯性的反驳、习惯性的防卫。
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意见,反而没怎么花时间讨论。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的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于外部因素。
所以说,这是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另外一个重要因数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带来的影响?
建立绿灯思维:积极思考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那个,做到先倾听、再沟通。
同时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的区别,对事不对人,不要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和自己这个人绑起来。
心态二:以慢为快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地方,打通知识阻塞,构建与联系临界知识。
(如何看书: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就是改变我们的假设的过程,其中观点、结论都属于假设
方法一:反思
反思的作用
1、发现知识误区
跳跃性假设: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即做出的结论。
比如,我们都知道应该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但是每遇到他们我们又会下意识的躲开。
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曾意识到是跳跃性假设给我们帮我们做出了思考路径。
而如何避免跳跃性假设给我们做出假设呢?
答案是:反思,晨间日志的时候看我们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的时候进行联想与联结,将生活的其他经历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新产生新知识。
损失规避效应: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3、校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起来
对标管理:提前设定要一个期望的目标及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寻找差距。
如,可以拿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做为目标,每天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到、做好。
(那我现在也可以想:我没通电话也要设定要一个目标,打完电话后寻找不足的)
我们做事情也要做目标感。
训练反思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做起,深入突破
要培养坚持反思的习惯,首先要解决反思日志写什么事情?要不然会因为没什么可写,并逼自己写,然后写成流水账这样的话,每日反思间事情就很难坚持下去了,毕竟谁也不是傻瓜,会一直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而我们生活有哪些小事、细节可以反思呢?
如习惯性防卫、跳跃性假设以及一些不好的小习惯。
2、那生活案例化处理
3、培养写反思日志的习惯
写晨间日志
方法二:以教为学
把自己学到的传授给他人,这个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同时,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的结论反面案例。
方法三:刻意练习
不断通过提出假设、反思、矫正假设来个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即元认知能力。
而提升元认知能力,也是本书本质所在。
元认知上的差别变现为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的差别。
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的关系?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我们元认知能力的过程,而元认知为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的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我们的元认知。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的结合应用?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反复研究和思考,指导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在各个能力单元之前构建认知框架。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提升认知效率,进而变现出令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持续提升能力的三个技巧
技巧一:记录
重要的事情如实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
技巧二:定期回顾
周/月度回顾: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
五年以上的回顾:探索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技巧三:付费购买
用钱卖时间、减低学习成本。
第三章
学习临界知识,前期需要不断的训练和掌握基本的心态和学习方法,速度会很慢,但从长期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学习这个科学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的范围和可能局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础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达到知行合一
刻意练习:在不同场景、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遇到问题时,先找到这个场景下的专业解释,然后再对专业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种挂成本很高)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精英日课》: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
我们做的:界定问题,然后分析背后的影响结构。分析是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又用最基础,最底层的原理、规律去解释。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2、大量的持续学习
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阻碍我们获得yingji预见性认知。
应激性反应:在需要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情感简单左右的过程。
也就是短视,没有远见。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
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1、现象解释
2、技术规律层面
3、底层规律层面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而在这些领域里,你比80%的人都做得好。
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重要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