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却几次三番地错过,今年的六月终于在坐地铁的间缝中将它完完本本的全部看完了。
书本的故事结构特别简单,文字阐述也尤为真挚有味,甚至于在刚在市面上流转时一度被认为是儿童读物。从东阳下的骆驼队,疯女人秀贞,到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兰姨娘,妞儿,宋妈,爸妈,每个人都那么的清晰,那么真实。成长中穿插的一场场离别,构建了小英子在胡同里的年少记忆。
说起老北京,很多人会想起那里特有的胡同文化,我曾有幸跟朋友在北京游玩过好几天,从故宫到恭王府,从长城到中山陵,从孔子庙到东大街,从北海到鼓楼,如今的北京充斥着一股新旧交替的国际范,外来人口在这里得以繁衍,他们或以街头艺人的形式卖唱也卖画,或以特色小店的形式招揽游客,黄包车、电车、游人随处可见,来那会可能正巧碰上旅游旺季,几乎很少有时间去仔细研磨出过去的陈旧味道。
我想去香山感受老舍口中故都秋那种清凉的银杏叶,却不知来的那些日子正好是大北京澄蓝天空盛行的日子,哪来的秋意习习,全是酷暑难当的夏意冲冲。
那旧拱桥、鼓楼、悬挂的铃铛等,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所设的景致,那些生活细节中洋溢着的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那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艺术渲染和升华散发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张力。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结合自己曾在北京待过的时光,在一条条仿古不仿古的街巷中穿梭,竟一点也找不到重合的点,许是由于大片胡同的改造吧,又或者是为迎接新中国后旧物件的陆续拆除吧。
看书之后,朋友提醒我这部电影也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绝佳之作,是作为文案最初学习剧本的楷模。终于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将这部经典之作收入囊中,电影与小说完美重合在一起,小英子的音容笑貌一点点的在眼前扩散开来。
1,一出场的她身穿红色棉袄,是快乐的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是五岁的小英子问爸妈,为什么骆驼身上要挂着铃铛,她父亲跟他说是因为骆驼怕狼,而狼又怕铃铛,为了让狼不侵犯骆驼,所以给他上了铃铛。
而小英子的解释却是有趣得紧,因为沙漠里旅途太长,他们怕寂寞,所以才给骆驼挂上铃铛,一路上叮叮当当那得多有趣。
小孩的视角里总能看到新奇的一面,童言自然无所禁忌,如她身上所穿着的那套小皮袄鲜艳,活泼,明亮,而有趣。
2,她开始在胡同中进一步扩宽视野,结识妞儿以及别人眼中的疯子秀贞,衣服也变得绚丽多彩
大家都说晋江会馆的秀贞是个疯女人,未婚先孕生下的孩子被强行送走,承诺要娶她的少年思康叔音信全无,大家对她抱有的多是同情和不解,没人理解她的坚守和等待,在众人眼里,她不过是一个疯子。
而只有英子不仅不怕她,甚至喜欢和她说话,听她讲自打出生就被送走的女儿小桂子,心心念念的少年郎思康叔,听她哭,陪她笑,愿意做她唯一的听众,想要帮她找到小桂子。
她的心里还没有沾染一丝世俗的尘埃,友善地探询着这个世界,与每一个人平等的对话。也许只有年纪小的时候,才能这么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这么随性自在的为妞儿打抱不平,将一个陌生女人的话牢牢地记在心上。
可惜的是,在她的撮合下,她的好朋友妞儿和秀贞最后并非能和思康叔得以团聚,而是死在了火车下。
好心最后并非能办好事,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但至少最后妞儿和秀贞母女能够得以相聚,也说不出是喜是悲。
3,结识别人眼中的贼,所穿衣裳渐渐为蓝色,隐喻着淡淡的哀而不伤
前两天老师教了新课文,叫做《我们看海去》,而她从未看过海,在破败的旧房子里偶遇一个贼,贼问她:“什么是好人和坏人?”
小英子说:“我分不清海和天的颜色,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人越长大,就越无法去分辨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又或者说,哪里来的真正好坏之分,全是看个人想法,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简单的好坏两个字又怎么能表述得清,她虽然不懂贼的艰难,但却默默遵守和贼之间的承诺。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贼的弟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领取证书,小英子心里很疑惑,贼偷东西都是为了弟弟,是好人;可是偷了别人的东西,是坏人,那么贼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尝遍了人情冷暖的贼遇到这样一个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并且毫无保留地和自己聊天,对于贼来说,应该算是一种莫大的慰藉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好坏之分,不过都是权衡利弊之后所做的决定罢了。
4,爸爸的花开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此时的衣服换成了纯白底,当初的绚丽童真在一点点的慢慢褪去
结尾处是另一番淡淡的离别,爸爸是邮政局局长,在电影里乐于帮助朋友慷慨解囊,因为弟弟入狱的事情气得吐血,进了医院。
小学毕业典礼那天,她胸前带上爸爸最喜欢的夹竹桃,就如同爸爸就在身边,但是却隐约明白生活中的暗潮汹涌,果不其然典礼之后,就传来了爸爸重病去世的噩耗。
小英子在一次次与妞儿、疯女人秀贞、宋妈、贼以及爸爸的离别中成长,长大可能就是一次次无法回避的离别吧。
这本书据说是林海音五十岁之后的作品,电影出来后不久作者林海音就去世了,电影中所有的场景细节都那么详实,而作者本人出生于日本,原籍台湾,正是那段时间在北京成长,新帘子胡同、城角、火车头、骆驼铃铛、水车,一草一木都再现了古老的北京文化。
作者本人无疑是幸运的,至少她的童年里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拥有一对慈祥宽容的父母,在浓浓的爱中成长,对世界抱着简单纯真的期待,对人和事没什么戒心,五十岁后的她用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有人说,这是一本儿童读物,全篇几乎没有什么生涩难懂的字句,小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但我以为,这本书是给大人看的,一场场离别,哀而不伤的基调,这样的感情怎能让那么天真稚嫩的孩子来感受呢?
想起去年在北京的行走,胡同儿已经被统一的高楼代替,晋江会馆早已不在,厂甸儿小学也已更名,沿街一排卫生不达标的小饭馆。
但是我相信,记忆里的旧时光,会一直闪耀在和小英子一样的思乡的人的心中。
-END-
作者:糖人青,90后摩羯座少女,未知名写作者。公众号“糖人青”(tangrenqing1220),转载请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