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的早上,我在写作。
不远处,蘑菇打开视频App,开始观看综艺节目。节目里男女嘉宾的笑声一波一波的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的心开始不平静了。
我戴上耳机,播放起那首写作时常听的《Last Reunion》。外面的噪音已经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节奏轻快,空灵激昂的轻音乐。我的灵感瞬间爆棚。
几分钟后,音乐自动切换到《故乡的原风景》,空灵的音乐没有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悲伤的画面,而键盘下的文字,思路断篇。
怎么会这样呢?
难道我非得听“灵感音乐”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吗?为什么我躲开了一个环境的陷阱,却又沦为另一个环境的奴隶?
我想,或许我们习惯了让身体本能地去适应周遭的一切,习惯了用自己发明的语言、概念和观念去应对这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觉得是安全的。
耳朵里突然传来蝉鸣的声音。我恍惚间以为这是《故乡的原风景》的尾声,不想这个声音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才发现原来QQ影音设置的是顺序播放模式,音乐已经停了。耳朵中听到的,是窗外真正的蝉鸣声。很快,蝉鸣也听不到了,冲入耳朵的又是蘑菇播放的综艺节目的声音,但是现在,我已经能够不为所动了。
我决定停下写作,好好的想想自己心里面的这一系列变化。
为什么刚才反反复复的心静不下来呢? 自我剖析,刚才静不下来,其一是自我设限了,觉得外在环境会干扰我写作。其二,自己不知不觉之中掉入到环境陷阱里了,也就是用旧有的神经链去反馈接收到的信息了。其三,是妄想,是不明白当下真正想要什么。
而现在能够不为环境所动,也有几点原因。其一,我意识到自己掉入到环境陷阱中去了。这正印证了我自己杜撰的那句话,“当你意识到那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已经浮出水面了,剩下的只是行动的勇气。”吴伯凡老师在东吴同学会里也说过类似的道理:西游记里面,每当孙悟空斗不过妖怪的时候,一个神仙都会出来帮忙。神仙只要大喊一声妖怪的名字,或者“孽畜,还不快现出原形!”妖怪就乖乖地现出了原形。
其二,我明白当下我到底想要什么,那就是完成写作。因为平静地接受了当下的环境,明确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就坚韧了,就能够心无旁骛。
你可能会问,按照刚才静不下心来的分析和逻辑,你不应该先相信自己具备专注和抗干扰的能力吗?我的回答是,那只是鸡汤,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本是后面两条。把握了后面两条,在做的过程中,第一条自然就来了。这有点类似我们经常说的,你不是因为喜欢了才去做,而是做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很喜欢。
环境的陷阱无处不在,而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这样才不会掉入陷阱之中。
最后,我想以《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说过的一句话结尾:“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谨以此言,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