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诗十九首:第四至第六首

古诗十九首:第四至第六首

作者: 无尤小培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22:02 被阅读14次

    第四首《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文人诗,大多带有黯然的忧伤和无奈,但这首《今日良宴会》的基调有些不同。这首诗是作者一个人的独白,写了作者在一场宴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全诗的前四句,写了这场宴会的欢乐场面。这是一场“良宴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赋有丝竹管弦之乐,可以说是宾主尽欢。乐声在宴会上一阵高过一阵,还有非常美妙的“新声”令人如痴如醉。

    什么是“新声”呢?简单一些理解,就是不同于以往传唱的音乐,而是比较新的音乐,大约就是当时较为流行的胡乐。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和商业的交流逐渐增多,很多胡人文化传入中原,对中原社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后来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佛教,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的。

    而歌舞等流行文化,则更容易通过普通的行商、歌者四处流传,在民间掀起流行风潮。这和我们今天喜欢看美国大片、我们的电视剧也会在海外播出是一样的。根据陆侃如先生在《中国诗史》中的考证,在《古诗十九首》另一篇《西北有高楼》中所提到的“清商曲”,就是由这种新曲演变而来。而清商曲和相和歌,也成为了三国魏晋时期通俗乐歌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提到陆侃如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参加博士答辩,法国考官问他,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孔雀西北飞”呢?这个问题有点抬杠的嫌疑,但是陆侃如非常机智,他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飞不过去,所以只好东南飞了。

    这个故事调侃的意味居多,是不是确有其事也有待考证,但是陆侃如先生在中国诗歌研究领域著述颇丰,影响力巨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他的作品。

    好了,接下来继续说这场宴会。

    在宴会中,有一位宾客起身唱了一首歌,这首歌的曲调优美,歌词非常有深意,作者听懂了,也非常赞同这位宾客歌中所唱,所以他说这位宾客是“令德”,他所说是高言,而自己是他的知音。

    那么,歌中唱的是什么呢?人生在世如浮尘,刹那便被风吹散。自然要想办法捷足先登,身居高位,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可别因为一时的贫贱不如意,就安于此道,不求上进啊。

    对于这首诗的诗意,后世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无奈,有说是讥讽,说是戏谑。但如果从深层次看来,这些负面的评价,都是由于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论语》里谆谆教诲学生,要安贫乐道,要君子固穷。既然是君子,就不能对贫困有什么怨言,追名逐利那是小人干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里,汉朝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是致力宣扬儒家文化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汉朝统治者一直奉行,治国要在各种手段中寻求平衡,外儒内法,也不排斥其他学说。汉宣帝刘询就曾经因为太子过于醉心儒家学说,想要废掉太子。

    因此,在汉代文人诗中,出现这样鼓励别人及时行乐,追求荣华富贵,不要安于贫困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光阴易逝,容不得漫不经心的挥霍和轻视。虽然说我们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但也应该时不时扪心自问,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在确定了方向之后,再去努力追寻。不管是追求名利,还是单纯的物质满足,还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有过一个或几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就足够了。

    【配乐】

    玉楼春晓 - 龚一;罗守诚

    碧涧流泉 - 龚一;罗守诚

    良宵引 - 龚一;罗守诚

    第五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在欣赏这首诗的内容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当年在做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有老师问他,为什么“孔雀会东南飞呢?”陆先生巧妙地回答说,因为“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是我们都听说过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东南”原本是一种文学手法,并不特指某个方向。而陆侃如先生巧妙借用了《古诗十九首》里的“西北有高楼”来应对,可以说精妙之极。

    听过上一期《今日良宴会》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今日良宴会》讲的是诗人在宴会上听闻音乐之后的所思所感,今天这首《西北有高楼》也是听曲感心之作。

    全诗一共16小句,根据所写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西北有高楼”到“阿阁三重阶”,为第一部分。这四句是环境描写,作者的视角由整体到局部,交代了歌声的来源,是从西北一座高楼上传来的。这是一座怎样的楼呢?诗人说,它高耸入云,装饰华美的帘幕挂在精致的窗格上,屋檐四角飞起,楼建在三层的台阶上。“交疏结绮窗”中的“交疏”指的是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这里形容窗子制造的精致。结,是张挂的意思。“阿阁三重阶”中的“阿阁”,指屋四面有曲檐,这在古代是非常考究的宫殿式建筑。开场四句首先给人营造出一种华丽、飘渺却不可及的感觉,我们好像随着诗人的视角一起停驻在这座高楼下,抬头仰望着华丽的窗格,音乐声正是从这里传来的。

    从“上有弦歌声”到“慷慨有余哀”,为全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诗人从开头的视觉描写,转向了听觉描写。听觉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尤其是音乐,它可能和听者当时的心情、所处的环境甚至人生的境遇等等都有关联。不同的人能从中听出不同的情感,而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和诗人一起身临其境,只能从他的表述里了解他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诗人听来,这音乐听起来是怎样的呢?——“音响一何悲!”这音乐听来是多么的悲伤啊!能有多悲伤呢?诗人接下来就在向我们表述悲伤的程度。“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无乃”的意思是大概,“杞梁妻”,说的是齐国杞梁的妻子。根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杞梁战死,没有亲戚子女,他的妻子孤苦无依,抱着丈夫的尸首在城下痛哭,最后城墙都被她哭倒了。这句诗是说,这么悲伤的曲子谁能弹奏呢?大概得是像齐国杞梁的妻子这样伤心的人吧?“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清商”是乐曲名,据考证是汉代民间最流行的乐调。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调,商调清婉悠扬,适合表现忧愁哀怨的情感。高楼上传来的乐曲声婉转惆怅,往复萦回,弹奏的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即使乐曲停了,这缭绕不去的哀伤也停留在听者的心头。这几句正是照应上文的“音响一何悲”。

    在描写完弦歌声后,作者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最后四句,就是有感而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人站在这座华美高耸的阁楼下,听一位素未谋面的乐者弹奏一曲悲歌,此刻他们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心意相通的,勾连起他们的就是这一首乐曲。他们从未交谈过,甚至曲终之后,也匆匆相忘于茫茫人海。但在此刻,他们是知音。只是世上可能像歌者这样愁苦的人大有人在,能听懂他们乐中悲伤的人却少得可怜。否则岳飞也不会写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词句。但总的来说,作者还是乐观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结尾“高飞”照应开头“高楼”,打破了笼罩全诗的低沉情绪,就像破空而起的鸿鹄,尽管世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要保持展翅高飞的昂扬心态。

    【配乐】

    春江花月夜 - 任洁 、 枫桥夜泊 - 任洁

    第六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们在之前的《2017古诗词特辑》系列节目中讲过,薛涛用芙蓉皮和花汁来作信笺,但那是木芙蓉。这首诗里开篇就说“涉江采芙蓉”,所以此处的芙蓉应该是水芙蓉,即我们所熟悉的荷花。荷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其实还有很多别名,如菡(hàn)萏(dàn)、芙蕖、容华、水芝等等。

    此处选择“芙蓉”一名是有深意的,古人特别喜欢用谐音字来委婉地表达情感。“芙蓉”的谐音是“夫容”,象征着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就像诗词中常用“莲子”来表达“怜子”一样。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女子涉江采莲欲赠远方的丈夫;后四句则反过来写远方丈夫对家乡、对妻子的思念。然而无论是远寄荷花的无从送达,还是回望家乡的长路漫漫,其间都弥漫着因为路途遥远无法相见的忧伤,暗示着二人永远无法再度相聚。古时交通不便,一个人离开家乡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去。所以贺知章会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昌龄会说“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也正是这种距离的阻隔,让人们心中的感情更加浓烈,就像歌词里唱的“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这首诗中的两位主人公,因为空间的阻隔不得相见,像极了被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星。但,织女牛郎尚有七月初七鹊桥之盼,他们却是“君问归期未有期”,隔着山长水远的距离,虽然心心相印,却无法长相厮守。一个“终老”,将空间的遥远延伸到时间的漫长。读来令人绝望。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时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更没有用任何典故,读来却给人惊艳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文温以丽”吧。此外,全诗藏在采荷、回首间的那种深刻的思念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伤,除了“惊心动魄”还有什么词能够形容尽呢?

    当然,如同我们在《诗经·蒹葭》中所讲,这首诗所蕴含的东西不仅仅是恋情、相思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一样,象征着一种生命永恒的不圆满与悲凉。

    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与无聊之间。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当欲望得到了满足,剩下的只有无聊。所以他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这些思想,虽然今日看来如此消极,令人压抑,但却引人深思。也许,这就是悲剧比喜剧更深刻的原因所在吧。因为只有更好地理解人,思考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最后,想送给大家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配乐】寒空 - 姜小青    春よ,来い - 宫西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十九首:第四至第六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he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