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忙碌者的精力管理简易参考指南(一)

给忙碌者的精力管理简易参考指南(一)

作者: 爱写作的harry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3:28 被阅读0次

精力管理的目标是一个人有充沛的精力完成工作,并且还可以享受生活。

精力是有限的,就像手机一样,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要充电。而且精力会高低起伏,所以需要管理。

本文是第一部分,主要分为工作和休息两部分。

时机

问题1:请问在下面两个判断之中,哪个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A. 琳达是个银行柜员。
B. 琳达是个银行柜员,同时还是个女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问题2:这枚公元前521年的硬币有什么问题?


公元前521年的硬币

统计后发现,在上午回答正确的人数要比下午回答正确的人多。

问题1从概率的角度来看要选择A,因为B是几个选项的交集,所以可能性肯定小一些。

问题2的问题是,公元前的人是不会知道有公元这种纪年法的。

《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 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作者是科学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书中提到了提到了人们做事的最佳时机。


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

《见机》这本书中提到了2011年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240万用户的5亿条Tweet,通过分析文字中暗含的情绪,得到了一个情绪的曲线,人们在上午,晚上和周末情绪比较积极,下午情绪会进入一个低潮。各个国家的人都有这个规律,明显这个规律是收到生物钟影响的。

从Twitter分析的人们的情绪变化

无论你是云雀(早起)还是猫头鹰(晚睡),人一天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高峰,低潮,反弹,分别对应的时间是上午,下午和晚上。

所以上午适合从事集中思维的工作,如开会,写代码,做决策和考试;下午适合从事发散思维的工作,如构思,头脑风暴等。

工作

番茄工作法的问题

番茄工作法是上世纪80年代来自民间的时间管理方法,从来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且番茄工作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被打断的次数太多了,根本不适合脑力劳动者。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值得相信,有三个原则:

  1. 学术论文比民间说法可信
  2. 大规模研究比小规模研究可信
  3. 新研究比旧研究可信

番茄工作法一个都没通过。

科学的工作间歇

最新的,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
50-60分钟工作+10-20分钟休息

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计时方式:60分钟 + 10分钟休息。

推荐软件:Tadam


Tadam

另外还有几个tips可以参考:

  • 如果环境有干扰,可以下载一个app Noizio,戴上耳机就不受干扰的环境了。建议只用扣在耳朵上的。有人推荐Bose的QC35、QC25,Sony的MDR-1000X这几款。
  • 多任务不是能力,切换任务会耗费能量,最好一次只做一个任务
  • 中间有打断或者想到什么尽量先记下来,推荐软件Todoist

休息

睡眠

要早睡早起吗?

现在有很多人是脑力劳动者,睡得比较晚,可能和前面提到的人在晚上会有一个状态的反弹有关,这段时间正是产出的时间,所以都舍不得睡。问题是很多人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睡得太晚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所以这一类人还是不要睡得太晚。

那些逼自己早起的人可能会有健康的风险,睡眠不足证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候有的人还坚持去锻炼,那真是拿心脏冒险,很多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就是这样发生的。

早睡早起更多的是让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

实际上只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就好了,一般人是8小时。

有一些人在实践达芬奇睡眠法,说的是每4小时睡15-20分钟,我也有过实践的冲动,后来因为自己根本起不来就放弃了,当时还有些小遗憾,现在庆幸还好没有实践。实际根本没有证据表明达芬奇使用过这种方法,而且似乎有迹象表明,达芬奇本人有严重的失眠,到后来甚至不能正常的工作了。

所以对于睡眠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就够了。如果你想量化更多的睡眠数据,可以买一个手环或者手表,会对你的深度和浅度睡眠有一个综合的记录,这里我不多介绍。

工作间歇

上面我们提到了60分钟 + 10分钟休息,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呢,有几个参考准则:

  • 动 > 坐
  • 社交 > 独处
  • 户外 > 室内
  • 放空 > 思绪万千(社交网络会让人更累)

午睡的科学方法

英国交通部门的统计发现,一天24小时中,最容易因为犯困而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是凌晨2点到早上6点之间 —— 这本来就是应该睡觉的时候 —— 另一个就是下午2点到下午4点。
英国人甚至还找到了事故高峰的精确时间点:下午2点55分。

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午睡的最好方法是精确休息法:

  1. 先喝杯咖啡,其中咖啡因的含量应该是200毫克;《端粒效应》这本书中讲过,咖啡对身体无害,每天可以喝3-4杯
  2. 手机设置25分钟定时;5分钟睡着,20分钟后醒来
  3. 开始睡;沙发是最好的,坐椅子上、趴桌子上,也可以。
  4. 25分钟一到马上起来。

咖啡进入血液的时候需要25分钟,这时候会得到双重认知提升。

小睡20分钟,大概可以带来3小时的清醒时间。

其实这种方式有些反直觉:明明有很多工作要完成,而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反而要停下来。

《见机》这本书提到,有个大医院专门给医生做了休息训练,让医生养成在重大手术之前休息片刻的习惯 —— 结果在这个医院做手术的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也就是说从五个人中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高手要善于观察自己的身体,通过量化指标来调整让自己保持好的状态。

比如说,身体疲劳的时候会释放一些信号,如眼睛干涩,后背肌肉僵硬,注意力不集中,那最好你停下来休息一下,等自己恢复精力了再继续工作。如果时间有点晚,觉得自己coding很累,没有做出来,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如果半个小时还做不出来,那就睡吧,第二天精力充足的时候再去应付,很多时候就会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有好几次就是这样,一个功能或者bug感觉就要有所突破,但是就是卡在一个地方,之前肯定会死磕,然后经常会坐在那就睡着了,后来我调整了一下,如果半小时没进展就睡觉,结果试验了几次后,第二天精力充沛的时候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简单的总结

工作:60分钟 + 10分钟休息
午休:下午3点 + 25分钟休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忙碌者的精力管理简易参考指南(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ik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