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里,有书友写了《说莲》,又见《赞荷》,都写的很好!我也要写一篇关于莲的简文。
说莲,首先是《江南》进入我的脑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一幅江南水乡画面。我的家,就在江南水乡,那个一个叫张湖地方。据爷爷辈的人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泽国,盛产鱼虾莲菱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湖,里面种满了莲和菱,当然还有数不清的鱼虾,勤劳的人,将得到这片土地慷慨的馈赠。所以读到江南,我的脑海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荷叶,高地错落,但不留一点空隙,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还有红白两种荷花,点缀期间,疏密有度,绝不会过密让你觉得拥挤,也不会过疏让你觉得空白,这是大自然的手笔,自然天成,和谐之美!再就是荷叶下面自由游动的鱼儿。大的鲤鱼草鱼青鱼财鱼等,一般是独行侠,要么悠闲的游走,要么停在荷叶下嘴巴一张一吸像是蓄养精神。小鱼儿都是成群结队,或者跟在大鱼后面,或者自己跑来跑去,就像一群自由玩耍的孩子。
说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又出现在脑海。炎热的夏天,学校都放暑假,一群小伙伴每天都在一起嬉戏。那时没有游戏机,没有足球篮球,甚至没有乒乓球,只有扑克牌。不打扑克的时候干什么?多啦!摘荷叶!绿色的荷叶,形如倒伞,可以摘来当伞遮阳,也可直接倒扣在头上当帽子。有些手巧的小伙伴,把荷叶三折两折,变成一顶方帽,像古代的官帽。还有摘莲花。莲花开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怒放,有的即将开败,形态各异。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听大人说,红色的是野藕,白色的才是家藕。野藕不如家藕粗壮质量好!荷叶莲花摘下来,都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这也是小伙伴喜欢的原因。除了摘荷叶莲花,还有一项可以打莲蓬。岸边的莲蓬早早地被摘完了。再摘,需要手拿长杆,打断莲茎,莲蓬入水,然后再用长杆将莲蓬拨回岸边拾起来。虽然小,但大家讲义气,一起去打,有人负责打,有人负责捡,当然最小的伙伴负责拿。但他绝不偷吃,也许是不敢偷吃,一定等到差不多时候,大家一起分享莲蓬。然后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吃莲蓬。这就是辛弃疾词里写的溪头卧剥莲蓬。
莲蓬现打现吃,那叫一个新鲜。剥开莲瓤,一粒一粒嫩绿、鲜绿的莲子,胖乎乎的。剥开绿衣裳,就露出白嫩白嫩的莲肉。有的伙伴心急,咕咚一口,然后大呼好苦。其实他应该一劈为二,将其中的莲心剔除掉,再吃,那就甜美了。但千万不要以为莲心是不好的东西,它是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心去热、降血压、强心的功效。记得爸爸给我打莲蓬,他穿一条皮裤,直接走进荷塘,转眼功夫,就拿了一大袋子莲蓬回来。我就坐在堂屋里,就着电扇的习习凉风剥莲蓬吃。
说莲还有秋去冬来的印象很深刻。深秋后,荷叶枯萎、残破,莲茎发黄发黑,断了的,不断也无精打采,一幅萧条的画卷。有些没有被采摘的莲蓬,因为莲瓤的干枯,莲子深陷,有的干脆落入水中,看过去真像深陷的眼窝,给人心疼的感觉。这情形与盛夏之时的蓬勃、清翠,生生不息,形成鲜明对比。但莲死了吗?没有!它的根茎还在淤泥里生长呢!农民并不着急采摘莲的根茎藕。因为这个时候还有很多需要采摘的瓜果蔬菜。等到入冬了,农忙的活儿干完了,农民才来挖藕,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市场上去卖。
挖藕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印象中都是冬天,天寒地冻,我的手都伸不出来。大人们却穿着靴子,拿一把专用的挖藕的小铁锹,徒手开挖。我那时总想,大人们真不怕冷!其实哪里是不怕冷,只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克服寒冷罢了!挖出的藕带着泥,黑乎乎的,人们故意不洗,这样可以保存时间长。放家里一直可以吃到春节。但当你把藕洗干净了,先前黑乎乎的脏不见了,变成白白胖胖的了。藕可是我最爱吃的一道菜,不管是炒,是炖,是炸,不管是酸辣,清淡,我都爱吃。想当年初中住读,从家带的最好吃的菜就是炒藕丝。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这些都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印记,只知道莲的清香,莲的好玩,莲的好吃。但后来我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于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它具有具有了君子的形象,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坚强的定力!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因为众代表大多数,代表正确代表真理!即使是错误的,也法不责众!所以从众会感觉心理安全!不从众肯定孤独,肯定需要坚强的定力说服自己!大家都这么做,就是对的么?不一定!不从众,就是不跟随潮流,不随波逐流,那需要一种独立的判断和坚强的定力!
既然不从众,自己就得有一种生活方式,而且目的明确,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是对生活方向的把握。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明确的方向!同时,这个方向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理论上符合大道至简符合中庸大道的!
不从众,必然孤独。当清静久了,你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对,你会怀疑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你会纠结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这些都是时刻会拷问灵魂的问题。不能持续坚持,必然功亏一篑。因此需要持续的动力!
所以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何其难哉!正因为难,才可贵!可敬!可佩!学莲,何其难!
我的家,左右都是荷塘。对莲是耳濡目染,只觉得莲普通不能再普通!但知道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后,却觉得莲是那么难得!正如周敦颐感叹,莲,花之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一定有很多人有莲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