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阻止一颗想学习的心,学习贵在自觉,有时候逼一逼也可以学好。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块舒适区,在这舒适区舒服地躺着,不想起来,但外在的一些压力可以推自己一把。
爸爸接近七十了,一直想给他买一个智能手机刷刷抖音,和家里的亲戚视频通话,他总是说,看手机伤眼睛,老人机挺好的,声音大,只要能打电话就可以了,其实我知道他是害怕自己不会弄那些,感觉比较难。可是最近他工作的地方必须要用手机扫码才能上班,迫于无奈只好买智能手机,我把他一些常用的软件下载好,放到首页,叫他打视频电话,发语音等等,他耐心地学着,熟悉几天后,跟我说挺简单的。有的时候不是要学的东西难,而是被自己畏难的情绪打败了。
嫂子今年四十出点头,小学毕业,在外面打工七八年,手机玩的也挺熟的,可是侄子的班主任要求家长填一些表格之类的,她就顺手转发给我,让我填,其实也不是难事,只是自己觉得很难,不想尝试。
昨天舒给我发来信息,她最近要录制一个八分钟的法治宣传片,和我沟通善用法律的思路。我可以一句话回绝我也不会,这恰恰不也是自己提升的一个机会吗?假如我来负责这件事,我该怎么做呢?我看了上一年的两个法治宣传片,感觉他们选了书上的一个点,然后跳出书本的框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述,跟上一节课不一样。善用法律,我觉得在用字,为什么用?怎么用?是不是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用法律解决呢?能不能把维权的几种途径加进去?
长丰的朱老师发微信问我,教学案例怎么写?我回复她不知道怎么写,也没有写过。但是假如让我来写,我怎么写呢?早上起床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家里有一本书《改变,从写作开始》,翻开目录,正好有教学案例,认认真真地看完介绍,最起码知道写的结构,赶紧给朱老师回复,希望能帮一点。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不一样。教学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常见的写作结构是先叙述案例(这里的篇幅不宜过多,讲清楚就可以了),然后分析案例的得与失,形成顺应教学规律的客观评价,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新路径新方法,为读者提供专业发展的借鉴资源和模仿范例(叙~析~评)。
在帮他人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在进步,这差不多就是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无论自己年龄多大,希望自己一直有一颗想学习的心,这颗心让自己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