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走在变老的路上,年轻的时候觉得养老离自己很远,随着父母年事已高,随着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孝亲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
我是在中国第二次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老龄化社会中的主流群体,不得不为自己老去的未来担忧,好在这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眼下,父母的养老问题就在眼前。
父母这一辈年轻时漂泊、奋斗,中年时辛劳、勤勉,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他们大半辈子没过上好日子。
现在父母双双都八十多了,两个老人身体尚健,仍然独居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安定、富足,可是总觉得他们少了点什么,总在祈盼些什么。以前总对我们说:“你们工作忙,没事别回来了,我俩都挺好”;而现在,每到周五或是周六,经常提前来电话小心探问,“明天回来吗?家里什么都有,别花钱了”。
原来他们需要的是陪伴。
这些年来,每次回家,爸爸总是一声不吭地给我们冲泡好茶叶,而且剂量很大,有时甚至发涩、发苦,可在爸爸心中,“多放、多给”表达了他的爱;而妈妈呢,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我们,痛诉爸爸是如何不听她的话,惹她生气?哪个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总不回家看望老人,不够孝顺?也会絮叨我山东家的哪个叔叔孝顺、哪个不孝顺?开始时听妈妈絮叨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给她分析、排解几句;十几年了,一直是这套磕,我开始没有耐心听,通常是她说了十分八分钟,就让我劝到沙发上休息去了。
对于孝敬父母一事,之前我认为一是要充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二是要尽可能顺着他们、不违逆他们做事就是尽孝。于是,每次回家都大包小卷买很多,妈妈爱吃海鲜,不论价格贵贱,每次回家海蟹、河蟹、虾爬、虾怪、波螺换着样儿买给她吃;他们年纪大了,回家我就做饭给他们吃,他们说话时尽量顺着他们,听到自己不认同的话,就不放声。
尽管这样,我越来越感觉到父母、尤其是妈妈的不满足,究竟他们的不满足来处于哪里?按理说,我们这三个孩子,虽然不是家缠万贯,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陪他们踏青、洗浴、观山、摘菜甚至旅游,大小年节必回家,每周也都回去探望。
上周六,姐姐与无症状感染者时空交集被居家隔离,我自己回爸妈家了。 因中午还要去医院接姐夫回家,就没在爸妈家里吃饭。于是跟爸爸、妈妈围坐在茶几边,拉起了家常,无主题地闲谈了近两个小时,原本话不多的爸爸,在我的提问引导下,跟我谈起了爷爷;妈妈东扯西拉地讲了疫情、对姐姐与弟弟的挂念、又无例外地讲起山东老家的事情……好久没跟爸妈坐下来聊天,而且聊这么久,等我离开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两位老人的心满意足。
我一下子意识到,他们不缺吃喝,需要的是陪伴啊。
从妈妈家回来后,我开始隔天就给妈妈打一个电话,问问她吃什么了?家里缺什么?身体怎么样?跟她聊上个十分八分,也误不了啥事,可让电话那边的妈妈有了渲泻的出口,也有了倾听她的对象。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深知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质量陪伴,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何尝不是如此?当老人不缺吃穿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精神的慰藉和深度的陪伴,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要,这也是每个人最高的需求。
当父母年轻时,他们是儿女的一片天;当他们晚年的时候,子女就是他们的依靠和依托。
在父母一天天老去的日子里,多陪陪他们,做到高质量陪伴,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听他们讲陈芝麻乱谷子的事情,就是与他们过往的生命岁月在一起,是慰藉他们最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