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不做互联网时代的“井底之蛙”

不做互联网时代的“井底之蛙”

作者: 知行学用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22:55 被阅读0次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不知道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可怕。


    互联网世界的井底之蛙

    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我们每天打开信息类软件,全都是自己想看的,想听的,想关注的信息,它们像树枝上的美味葡萄,任我们随意采摘、品味,我们是自我世界的君王。

    但最近我发现天天吃葡萄,使得我慢慢很少再吃到香蕉、苹果、猕猴桃,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居然有山竹、指橙和释迦果,这让心中一直怀揣着“世界这么大,还没要去看看”的我感到震惊,我被温柔的陷阱给困住,像那井底之蛙,被巴掌大的天空包围着,还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这怎么能让人甘心!

    想要跳出深井,必须了解深井。限制我视野的深井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方面

    互联网,让我们世界如此广阔,但部分互联网企业——信息服务商,我们的信息秘书,基于我们兴趣喜好的每一次点击、浏览的时间,全部被收集起来,再通过相应的算法去推送去决定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每一个内容包含几十种标签,总有一种组合能找到我们爱看的。

    除了根据我们喜好推送,迎合我们的口味,手机百度更狠!根据用户浏览信息和线索推送之外,它还会根据我们搜索的关键词,实时跟踪我们的位置和使用百度地图的情况等来为我们提供信息服务,让我们欲罢不能!

    我们的信息秘书为我们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我们看似是领导、是君王,但是时间久了,我们的主仆关系是逆转的,我们被它们牵着走。

    当我们打开一条新闻的时候,网站会同时为我们提供多条类似的新闻,如果我们稍微放松警惕,我们将被标题党吸引,长时间的点击浏览下去。甚至有些时候,标题党的信息除了标题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时间就这样被白白的浪费。

    2、自我内在方面

    信息服务商的目的更多是要讨好我们,但左右我们行为的,往往会被大家忽略——我们自主的选择。就是所谓的“好友过滤”,我们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等社交媒体,通过自我兴趣去关注和取关,都会造成我们喜欢的朋友发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得到,朋友帮我们做出内容的过滤,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整个世界的全貌。

    这内外两个方面叠加起来,对我们的影响极大,而且这内外两个方面有两大共性:

    第一,都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来组织内容的。因此我们会感到自己确实很重要,自我被充分满足。但是,也容易出现过度的自我中心,而且视野越来越小,因为推送给我们的和朋友发给我们的,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信息,那些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可能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就没有机会接触。

    第二,是都会形成以兴趣为核心的小圈子。曾三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新闻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全球畅销书叫《世界是平的》,认为全球会因为互联网将更加平坦化。但实际上互联网来了以后,世界并没有越来越平,而是变成了大流行组成的高峰和小兴趣组成的低谷。以前人们是以地域来划分的,现在以兴趣来划分了。而且同一个兴趣圈子的人相互认可,相互认同,超越地域。我们待在一个相互认同的圈子里,更是觉得找到组织,更是觉得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微博的CEO王高飞有一条非常精辟的评论,来论述这个事实,他说:

    没有互联网,你是法国人里的穆斯林;有了互联网,你首先是穆斯林,只不过碰巧住在法国而已。

    除了“好友过滤”外,心里学上还有个效应,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指的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1-2]。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就像是彼得.圣吉说,

    人只能听到他愿意听到的东西,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

    在投资领域,我们的确认偏误带来避免不一致性的情形屡见不鲜。比如,当我们判断市场会上涨,但出现负面消息时,很多人所做的不是立刻反思,而是选择性地对某些证据视而不见;抑或当我们买入一只股票或基金时,看到同样看好该股票或基金的文章时就会格外兴奋,哪怕写文章的人是一个我们平时不太喜欢的作者。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内,因此认为自己掌控了一切。其实,那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小瓣碎片。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试着找个完全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给他讲解一下股市里“蒸发”掉的钱跑去了哪里?记住他的反应,然后思考一件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是不是也存在像他那样无法理解的“蒸发”问题?我们是不是也如同他一样的迷惘,试图全力去理解但是毫无任何成效?

    解决方法

    1、拥有上帝视角

    万物都有两面性,枪支,它可以杀人但也可以救人,一切取决于我们去如何使用它。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使用,使得我们可以拥有上帝视角。上帝视角可以使我们从井底之蛙的境地跳出来,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的全貌,也可以进入别人的圈子,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要想活在未来,学会换视野,学会从上帝视角和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听取专家意见

    除了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清整个世界发展的全貌,我们也需要迅速构建对各个行业的理解,最便捷的办法就是通过专家意见迅速构建行业理解。

    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他有避免接受知识垃圾的三条原则

    第一,专家意见一致的时候,相反的观点不可能为真;

    第二,当专家意见相左的时候,没有一个观点能被非专家判断为真;

    第三,当专家都认为一个肯定性的观点缺乏理由的时候,普通人要悬置判断。

    为什么我们要去听取专家意见呢?

    因为,在现代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非常深,以至于我们不借助专家的观点,不拿专家当拐杖,就很难构建起自己的专业理解。我们自己进去从头把知识搞懂,估计得花一辈子的时间。

    3、系统读书

    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农民,如果让他列知识清单的话,他肯定不会写:我不懂理论物理学。这个深山老林的农民也许不知道长城到底长什么样,他很想去看看,这是他的盲点;他不知道长城到底有多长,这也是他的知识盲点,但这些盲点是小盲点,所谓大盲点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它是盲点的盲点。

    正式自己的知识盲点,系统读书。

    我们是要做理智的、有评判能力的、怀疑能力的人,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信息和知识服务,是不包含理智、评判、怀疑的知识服务,如果说得彻底一点,这些服务有点像麦当劳、肯德基提供的那种食品:能够提供热量,但是不能提供健康,甚至不仅不能提供健康,还在持续、大批量提供疾病。

    并且通过琐碎文章学习,就像是捡硬币,永远不可能成为富豪,只有系统性读书,最终才能构建自我的知识大厦。

    外在环境束缚,内在自我约束;

    拥有上帝视角,再去系统读书;

    听取专家意见,认知更高维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做互联网时代的“井底之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rs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