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 《好好学习》
423----443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有两套理论:一套是“声称的理论”,一套是“实行的理论”。在看到变化这件事情上,人们往往说起来都看到了风口,可是真的愿意放弃目前安稳的生活并投入不一定靠谱的风口,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多机会,不是死在你不知道,而是死在你知道得太多,却没有行动。
有三个方法可以尝试:第一,祈祷自己拥有冒险的基因。第二,精益创业用最小成本试错,快速试错快速改变。精益创业的思想就是我们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如果不敢确定,可以先小成本测试,找到相对靠谱的方案后,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总结起来就是“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第三,模仿领先者的行动,模仿也就是管理学上说的对标而且模仿也是有层次的。真正的模仿是理解“为什么”,看到模仿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象,这才是后期超越的关键。模仿的成功,往往是和你一个能力层级的人的成功,因为你们影响资源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基本相似,所以寻找朋友圈的第一梯队模仿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有两个假设很重要:一是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系统中的事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正如石墨和钻石,他们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是因为排列结构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二是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百度和京东两个系统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反馈机制。在京东的系统里,消费者C可以对B的产品/服务质量进行即时、公开的评价,而评价的结果会对潜在用户C产生影响——B的广告效果不仅取决于A的推荐,还有C的评价。因此,B为了利益最大化,是有动力对服务质量进行改进的。而在百度的案例里,用户对医院服务的评价既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也没有公开的评价体系。最后,魏则西的反馈是在这个系统之外的“知乎”上进行的。因此,在百度的系统里,用户C的反馈有一个极大的延迟,大到出了人命。
在一个系统中,当信息的反馈有时滞时,很容易让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产生“没什么问题”的假象,进而让系统产生错误的扭曲。系统的时滞让我们无法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一次粉尘颗粒的排放,似乎对我们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影响。直到有一天突然雾霾笼罩世界,就像百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去行为的结果一直在那里,它会在未来连本带利地反馈回来。时滞,是系统思考中非常关键的概念,系统的关键常常被时滞带来的假象隐藏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