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达:灵魂苏醒的地方
图文:小羽
高原的灯火
红色的海洋
色达,借太阳的色彩建舍,用月亮的纯净修心
谁提着僧袍照亮雪山、照耀了尘世的沧桑?
红衣喇嘛一个安详的转身,把高原漂染得红艳艳的
色达
一半是人,一半是神。
--题记

这是一片最为纯净的佛国天堂,在雄伟的群山之间,古老的宁玛红教传承着藏传佛学的博大文化和济世情怀。随风飘扬的经幡,依山而建的红屋,慈祥温暖的僧众,匆匆一眼,那些累世光影,俗世梵音会深深烙印在脑海,由此心存眷恋、再难割舍。
耀眼的红、沉静地红、明空的红、深邃的红。眼前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红,自峡谷的最高处铺至山脚,为这片并不算大的山谷穿上了世间任何设计师都无法想象的红衣,让每个走进它的灵魂都会为之一颤,这种震颤,是视觉与灵魂碰撞后催生的火花,那么明,那么亮,仿佛黎明前跃出地平线的浑圆初阳,让所有能量都被它牵引着,吸引着。

第一次看到这幅震撼灵魂的画面,缘于一位喜爱摄影的陌生人空间,他为这幅照片命名为:最后一片净土一一色达五明佛学院。惊诧于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居然会有如此重重叠叠让整个山谷披上红装的规模巨大的修行之所!而看过介绍才知道这成千上万的紅色木屋是一个个自愿到此修行的居士自愿建成!没有人刻意去规划,去设计,就这么一座又一座,见缝插针般慢慢铺展开来。紅色的小木屋在阳光下泛着溫暖的光輝,如同一个个披着紅色袈裟的灵魂在寂靜的山谷禪定!即使观者并非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也会被那片密如蒲草般的信仰与执着所感动与折服。那时便暗暗下了决心,此生一定要到那片神奇的所在看看。
而今年的休假我慕名而来,当我真正走近那片密如蛛网的藏式小屋前,我依然被震撼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屋,依山而建,一眼望不到边,如红草地般铺满山谷的任何一个角落,如同开在高原稀有而珍贵的红莲,更似一个个以禅定的姿势打坐于雪域高原的修行者,密密实实地静坐于海拔四千米的峡谷之中,在距离阳光最近之处,将“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的色彩物语写上山谷的一草一木!那铺天盖地的红,如同一支支自九天坠落凡间的鼓锤,在落入眼帘之时,能够如此真切地让人感受到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正从沉睡经年的本我心灵大鼓上响起,一声又一声,如渺渺山谷的回音,又似清晨低沉而又响彻四方的梵音,正将尘世中沉睡的灵魂触不及防地唤醒。

站在这片震撼灵魂的红色世界,不得不惊叹于信仰的坚不可摧!当小车行驶在色达境内的座座高山与峡谷之中时,我还一直疑心这海拔四千多米的枯草荒山背后,如何能隐藏一个浩大的工程,但当这片奇迹惊人地展现于我的眼前时,我却不得不相信这一奇迹并非传说,而是真真切切的真实!想象着二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自此,在无尽轮回中不停流转的众生,有了脱离六道轮回的机会,而佛祖对宇宙万物深邃透彻的理解又是如何翻越世界最高的屋脊而成为密宗,驻扎于一代又一代雪域高原人的心上,成为世世代代藏族人坚不可摧的信仰,也许历史并未给予答案,但这寂静山谷的奇迹,却无言地证实了信仰的力量!无法想象,多年前密宗红教法王晋美彭措,是怎样在这连杂草也无法长高的偏僻喇荣沟,开创了仅仅只有36个弟子的五明佛学院?而短短的二十多年间,这深邃的红色,又是如何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抛却繁华的现代生活,远离电视、电话、网络等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从海拔不到十米、百米之地,辗转到了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纯净之地,自愿修建了一座座简陋却丰厚的红色藏式小木屋,成就了规模达到几万人的世界最大佛学院!在这样执着的信仰前,与其说是海拔距离的攀升,不如说是心灵精神的一次飞升?

看惯了都市整齐划一而扭曲自然原貌的城市化进程,这自然的山谷、有些许零乱而简陋的小木屋,瞬间将人们的视觉定格在了农耕文明时期,离开了高楼大厦与人为修剪的城市花园,人们再难找到昔日质朴的自然小镇原貌。而这里却还原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种细节。这里看不到城市里被胡乱丢弃的废纸残渣,看不到城市里的白色垃圾,甚至在人与牛马和谐相处之地,也看不到动物的粪便。
走在有些杂乱而密集的藏式小屋之间,抬眼望去,小屋简陋而狭窄,也许连基本的卫生间也没有,距离繁华大都市的公寓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而这样的条件却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趋之若鹜,也许于普通人来说会深感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这却是最基本的修行。在翻越色达的亚拉神山之时,看到雪山上有不少的洞口,曾经问过一位偶遇的藏族同胞,她告诉我说那是历代高僧大德修行的所在,他们常常会一个人独自在山洞闭关修炼半年一年甚至很多年,严寒、饥饿等等不可思议的自然条件,并未摧毁他们的意志与信念,因为他们坚信,惟有像当年的佛陀一样经过艰苦的人生苦修,方能戒除世间的种种贪嗔痴慢疑,才能于禅定之中明心见性,从而超越六道轮回成就正等正觉。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位自性之佛,只因让累生累世的贪图而遮盖了本性,因此,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人们以追逐物质生活的富有为目标,而忘记了人生乃是六道众生中最殊胜的因缘,因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惟有人道的艰苦修心方能有脱离六道轮回的机会,而遗憾地是大多的人们都错失了这样的机会。云云红尘中的众生,也许都贪图物质的享受而不信或者不愿意遭遇这样的清苦修行,因此,才会有如此多的众生走在这永无止境的轮回路上。这些小屋里住着的人们,早已不在乎人生路上的富贵荣华,财富权力,因此,才会有那么多昔日的达官贵人、大学教授等等,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而选择这方简陋的小木屋进行心的修行,在人生的取与舍,留与弃上,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方热土,如当年的佛陀释迦牟尼抛弃净饭王子的优越条件,而踏上了一条利他的修心之路!
这些小木屋里生活的是来此修行与学习的僧众,他们出钱购买木屋,在此长修。没有房子的僧众则几个人合租或住在自己亲人处。

并很高兴地认识了两位藏族小朋友,名字分别是扎西龚尼、泽泽仁青措。小喇嘛带我去他家做客。我用纸与笔与他们交流,小喇嘛看着我的迷你相机,打手势借我的迷你相机玩一下,我说可以。
在这里我还遇到一位在佛学院修行的学者仁曾花姆,对于佛法的初印象,她讲道:“小时候跟父母进寺院烧香拜佛,如何礼拜都不懂,长大后偶尔去寺庙都不敢进去,后来自己时常在在家诵经,慢慢地去寺庙的心情是放松、欢喜的。”
很多人在了解佛法以前,都处于迷信状态,认为拜佛的终极目的是为升官、求发财、保平安,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小我”。来到佛学院以后,每天都能听到一段时间的课,随处还能看见发心干活的学者。听花姆说,即使在干活,学者们念头里想的都是有关佛法的东西,如果念头里乱七八糟,那么在工作时效率自然不会很高。发心工作都是大家自愿参与,而这样的工作,也给来佛学院的每一个人提供了方便。

当我问到她对于那些并不信佛的游客有什么看法时,她讲说:“能来学院,听几堂课,也是很好的。只要他们来了,听课了,受到佛学的益处就行。不一定来学院就一定是信佛。”而她对于游客们的建议是“不要打扰他人”。在做任何事情前,先询问下是否可以,进庙前需要先脱鞋,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找人询问,大家都非常热心帮忙。她尤其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女游客,不要总往男众区跑,不要老盯着喇嘛看,最好低着头走。男游客也如上。听说,过去发生了本来出家的僧人,一不小心和世人看对眼,然后还俗了,这是极为糟糕的事。
对于想要到佛学院常驻求学的人,她讲到先得到当地参加体检,而后才能办理入学手续。根据所学课程设置不同,所学年限也有区分,如若想要顺利毕业,就得参加一定的考核。同时仁曾花姆讲到,有些想要学法的人没时间来到当地,也可以在网上报名进行菩提学会,每周都会开课,平时就观察自己不好的念头怎么出来的,如何产生的源头。学会安静的看周围一切事物,耐心听大法们的教言。

静静地仰望这片温暖的土地,尽管人流穿梭不息,山谷与小屋却是那么安静而从容,静如深谷中的一株幽兰,靜靜地釋放着洗涤灵魂的幽香,让每位走近它的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猛吸一口气,为的是体会那份沁人肺腑的馨香!这种馨香既有各种不同基调的敬佛之香的味道,更有一种浸入肺腑的纯净与超脱。这重重叠叠的藏式小屋,放在城市的任何一隅都将形成震耳欲聋的嘈杂之声,而在这寂靜,也只有在这样的山谷,一切嘈杂之声都被屏蔽了,成千上万所藏式小屋中惟能听到传来的拔动心弦的低沉念經之声,汇成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梵音,宛如天籁一次次拔动灵魂最柔軟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