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表现得不如你或其他人的预想和期待;当你面对失败、挫折时;你会怎么想的自己?
A:只是这次没有做好,虽然失败了,但可以学习经验,下次会再努力……
B:是自己很糟、很笨、很没用,之所以失败都怪自己不行……
一、“罪恶感”与“羞愧感”
关于“我做不好”和“我不好”,其实和两个情绪有密切关系:罪恶感与羞愧感。(这是心理学中我们常会提到的两种感受)
由于失败引发的“罪恶感”源于“犯错了”、“没有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会想要弥补、想要做得更好,因此“罪恶感”可以认为是一种“适应行为”,我们因此去适应失败,并且从中得到更多,让我们想做更多、做更好。
而羞愧感(又称“愧疚感”)则让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感到“我不好”。这种感觉,通常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糟糕、没有用,甚至会想要挖个地洞把自己藏起来,觉得全世界可能都在嘲笑我们、讨厌我们….不想“罪恶感”那样会刺激我们有所行动,“羞愧感的出现,会让我们什么都不想做,让我们沉溺在抑郁、忧伤、自卑的情绪中。
所以,“我做不好”与“我好不好”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分别引发我们的“罪恶感”或“羞愧感”呢?
二、关键“看事”
具体的说:有些时候,跟事情的大小无关,而跟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有关。
打个比方说:一个小孩把玻璃杯打破了,旁边的人可能会对他说:“哎呀,你有没有受伤?没有就好,不过下次拿玻璃杯要小心点。”在这种说法下,会让小孩感觉“我做错了,下次要小心点。”这孩子内心被引发的是“罪恶感”而非“羞愧感”,他可能甚至会主动去打扫,也提醒自己下次要再小心些。
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旁人对孩子这么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笨手笨脚的…..”这时小孩可能心里就会想:“我笨死了,我做错事了,我好糟糕。”此时,孩子心里被引发的则是“羞愧感”,可能让他动弹不得,呆呆的,眼巴巴的看着大人收拾,甚至下次再也不敢拿玻璃杯。
换作大人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已成事实的失败。
三、是否能够避免?
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两种情绪从小就伴随着我们。”
那么是否能减弱呢?
答案是:“可以的!”
这就像我们的能力,是与生俱来也是长期锻炼出来的。我们会具备某些能力(或特长)。都是需要一部分天赋加上长时间练习与经验累积的。这些能力不会在某一天突然不见,就像我们不可能突然醒来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一样。
我们有能力,但我们仍然可能会遇到挫折、会失败、做错事。但这并非因为我们突然失去能力,而是因为: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能够从中学到经验、去弥补、让自己有所学习甚至做得更好,却也是人的能力之一。
对挫折与失败,我们需要对自己、自己的能力有多一点的信任,给自己一些信心,去对抗有时不免会袭来的羞愧感。
我们需要知道,即使我们失败了、遇到挫折了,那并无损我们个人的价值与能力。如果我们彻底被羞愧感绑架,不理性地将所有失败、挫折的过错都怪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这种动弹不得的无能感,才是真正击败我们的原因。
记得提醒自己:是“我做不好”,而不是“我不好”。
-end-
这里是聆云心理
我们不仅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还提供专业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