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温度适宜,春色正盛,阳光明晃晃暖洋洋。冬天时候冰凌斜挂,干燥寒冷的情景不再,像《所罗门的伪证》书结尾篇中的一句“在花团锦簇的装点下,校舍正享受着难得的假日时光。”
蔡康永曾对该书作者作出评价:“我特别钦佩宫部美雪,她在有限的空间中,依然写出聪明又温暖的东西,非常难得。”是啊,非常难得,那个圣诞夜死亡的少年不见了,那些为校内审判付出努力的孩子和大人们也不见了,真相明了了,审判结束了,而给读者留下的是热泪盈眶的感动和直抵内心的深思。
少年卓也的死亡如从在平静湖面上投下的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学校体制和特有的等级关系,老师对学生的高压裁制、偏颇比对或完全无区别的对待,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学习、容貌爱好、穿着、性格相互分类、排斥和攻击,初中生时期自身特有的自我骄傲和世界皆醉的思维和冲击,校园暴力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还有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感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社会舆论、媒体点评...等等等等,被作者一一展露,尖锐、痛心又给人引导和力量。
(下面片段涉及剧透——)
校园暴力大出、井口、桥田三人帮,其实每个学校都存在。
比如大出,家里有钱有权,但家教堪忧,父亲有暴力倾向,自己在家唯唯诺诺,在校则作威作福,挑那些身材矮小的、说话吞吐的、性格懦弱的、容貌瑕疵的同学,向他们说一些过分的话,做一些无理的事,期待看到他们的求饶和哭泣,从而让自己获得快感。
井口和桥田,算是大出的小弟。他们是朋友吗?也是,也不是。他们结伴欺负同学,但是地位又不对等,真正出了问题,会相互猜忌,会大打出手,会抛弃同伴。因为举报信,所有人都相信是他们三个害死了卓也。桥田也许在很久以前已经厌烦这种关系,或许从这件事开始觉醒,开始规矩地上学、甚至参加了篮球社。而因为举报信,井口怀疑是桥田泄密,二者大打出手,造成了井口的严重受伤。大出因为校园审判而成为被告,井口和桥田的证词大相径庭。井口只将自己排除在举报信的内容之外,桥田则证明大出不会自己行动。
团体之间的不对等而产生的怨恨在问题出现时表露无遗。朋友真的会看不出来对方说的话是真是假吗?伙伴真的不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本质吗?所幸,桥田并没有放弃大出,他虽然背弃了三人帮,但他对大出还有真心。
“这个法庭不在别处,就在各位的心里。
你们的评议会影响到大出俊次这个初三学生的心。即使这是一颗乖戾、任性、感情用事的心,也毫无疑问是一颗活生生的心,隐藏着变化的可能性。
恳请你们给被告一个机会,让他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面对自己,让他借此改变自己。”
大出很幸运,遇到了追求真相的同学们,遇到了能帮他辩护的和彦。而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被误解,更因为他之前的错误而百口莫辩。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置之不理?吃瓜群众?不嫌事大?还是?
当然,也希望校园暴力杜绝啊,不去伤人,不被人伤。
树理和松子,一个满脸粉刺,一个胖乎乎,这在青春靓丽的初中生群里,会被嘲笑,讽刺,甚至会成为被欺辱的对象。一开始的树理,将这些负面能量全部吸收,变得善妒、阴冷、怨恨而更加格格不入。松子作为她的朋友,因为父母的教导有方,学会用善良和笑容来化解难堪,参加音乐社,拥有真心对她的朋友,善良的温暖的。
但是,卓也的死亡成为了一个契机。学校对此事的秘而不宣,三人帮和卓也在实验室的冲突,心中难以平复的失望和恶意,促使着树理写下了虚假的举报信,并和松子一起将信分别寄到到校长那,有警察爸爸的凉子那,还有对学生区别对待的班主任森内老师那。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介入了。媒体各种剪辑,将大出塑造成了一个杀人犯,树理高兴着惶恐着,松子更是惶恐,想让树理澄清事实,而心绪不宁命丧车轮。
当树理将所有事情推给死去的松子的时候,大家是失望的。当辩护手和彦在法庭上质问大出的时候,当她的谎言被戳破的时候,当她又用谎言来企图赦免和彦的罪孽的时候,她又是那么的让人心疼。不是她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讨厌鬼”,不是她自己要格格不入,不是她自己要编造谎言。长相是天生的,这不是她的错。可她不被理解,不被着想,即使她写了举报信,学校也是想大事化了小事化无,而“和彦却用语言将大出犯下的罪行呈现在他们面前,并严加指责。他说,要问谁写了举报信,是谁在陷害被告,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无论谁当举办人都不奇怪,因为被告自己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严厉谴责大出俊次的询问中,神原和彦向树理传达出一个信息:你撒谎了,但你并不坏,你只是向从被逼无奈的境地中脱身,为此做出了自己能想到的事。你做了件错事,但你并没有做坏事。”
树理终于在此刻得到了理解,她失去了最好的唯一的朋友松子,她以为她将永远不被谅解。终于,她得到了解脱。虽然,她在审判结束前又说了谎言,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解救和彦啊。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日子一天一天的度过,善意会累积,恶意也会累积,没有人想孤单隔绝的被冷眼旁观。给予一丢丢理解吧,一丢丢温暖吧,予人善,予己善。
电视剧片段“我曾经想要消灭我的父母。”野田曾经差点犯了大错,母亲整天病恹恹不出门,父亲却在想着不切实际的赚钱方案,他们也关心他,却不听取他的意见。他厌烦透了,也许他用父亲的领带将母亲杀死,伪造出夫妻感情不和的案发现场,他就可以变成一个被人同情的对象,然后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吧。所以,他差点犯错,就差了一点点,那个心底咆哮着的魔鬼就长出了真实的脸,那张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歇斯底里的疯狂的脸。
“想体验熟悉的人死去的感受,否则就得不到活着的意义”。十五岁的卓也聪慧早熟,思考生与死的大问题,并且最终自己杀死了自己。原来,同龄人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的人。小姑娘跑到报道的有人跳楼自杀的地点,看着牛奶瓶中枯萎的白菊,摸着曾经血迹四溅的空旷地面,爬上十二楼的楼顶感受那种死亡的恐惧,仿佛她就能这样被吸去生命。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是因为父母的忽视、关爱的缺失?还是学业的压力、同伴的疏离?是不是我们细心一点,多关注关注身边的人,就能及早发现他们的不对劲,及早将事件扼杀在萌芽中呢?
是也不是,也许是吧。
校园审判神原和彦,唯一一开始就手拿“地图”来参加校内审判的辩护手,不到最终审判,谁都没发现其实他才是本案最直接的证人,原来呀,卓也死的那天,他在现场。和彦在私立学校,很聪明,做起辩护手来,言辞犀利,辩论起来很有方法。可是,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酗酒错手杀了他的母亲,并在清醒时自杀了。得幸有养父母养育,虽然幼年遭遇命运的不公,但生活的很幸福。
和彦作为证人的提问环节让我既热泪盈眶又心惊胆战。卓也是他的朋友,卓也对学校体制、对社会都有着深深的厌恶和失望,他很特别也很孤单。他无意中知道了和彦的身世,并能够坦然自若的和和彦做朋友。他以为和彦会跟他一样,对人生感到失望,能与他心灵共鸣。他想自杀,并且给了和彦他的遗书,可是和彦拒绝了遗书。他觉得和彦劝他的“好好活着,会过去的”都是空话,和彦背离了他。所以,他想到了用自杀来逼迫和彦玩一个游戏。让和彦去他跟亲生父母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想让他回忆,想让他思考,想让他失魂落魄,想让他——死。所幸啊,和彦在那个游戏里,回忆到了和亲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也回忆起养父母对他的爱,他被爱包围着,也因为爱而淡化了恨意。
“所幸你来到了我们身边”,这是多么给人力量的一句话。
和彦参加校内审判,是想将自己的罪孽公布于众,他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卓也。却也因为参加了校内审判,而获得了生活的信心和感动。树理想用谎言来赦免他,野田给他帮助和鼓励,陪审员们做出了正确的评议——“柏木卓也杀死了柏木卓也”。他终于也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
死去的卓也至于卓也,不知道该评论什么。身子弱,常年离不开医院,父母全身心照顾他而忽略哥哥,看了很多书,聪明早熟,却在学校又是个透明人,不被注意。他的死亡,是悲剧的,可惜的,他的父亲、哥哥、补习班老师、和彦都说他的死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不怎么怎么样,也就不会造成卓也的死亡。可是,没有如果,卓也心里也带有罪恶。日出东方,月挂西枝,白昼会和黑夜交替,美好会和阴暗并存。如果只看到阴暗面,并企图身边人也陷入泥沼,那他其实是可悲的啊,是必将被人抛弃,必将走向死亡的啊。
还有书中的津琦校长,起初胆小懦弱,后又坚决支持学生们的校内审判。“正是知道学校体制的问题之处,我才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努力”,也是可敬可佩的大人。
校内审判的各位学生,凉子检察官、井上法官,还有九名陪审员,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却又各自闪光。
所以,《所罗门的伪证》揭露了恶,也揭露了善,再冰冷黑暗,也要相信有人会真心待你,有光会温暖照亮你;再平淡无奇,也要学着自己去发现存在的意义。有时候会怯懦,有时候会勇敢,但是,愿你初心不改,善良永存。
用扉页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在某个夏日来临之际,那些孩子将不再讴歌青春,
也没必要再展示出悄悄积蓄出的坚强与勇气。
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
他们会变得更加可悲,也更加聪明,
在被伴随一生的羁绊紧紧拴住的同时,各奔前程。”
各奔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