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而你独醒。是一种什么体验?
清朝末年的郭嵩焘就是一个独醒的人。
1847年,郭嵩焘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1856年,郭嵩焘奉曾国藩的命令,去浙江筹集军饷,以镇压太平军。他顺道去的上海,第一次与洋人打交道,这次经历让他感到震撼。以前他与其他士大夫一样,认为洋人是蛮夷,他们野蛮落后,文明素质与中国人没法比。想不到他见到洋人后,发现洋人居然很讲礼貌,住的房了居然非常整洁干净,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舰船非常先进,相比之下,中国的船只极为落后,他意识到洋人根本不是中国士大夫们想象中的蛮夷,有些方面还超过了中国,中国有必要学习洋文。
1874年清政府与英国产生的外交纠纷,于是派郭嵩焘前往英国处理。这个外交纠纷一时处理不完,郭嵩焘就被正式任命为驻英国公使,后来又兼任驻法大使。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使节。在欧洲这几年,他如饥似渴的去了解西方文明,每天写下几干字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大力发展工商业,政府尽力保障商业的权益,为商人提供便利,而不像中国那样鄙视商人,故意打压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虽然学习西方,但是搞的是官办企业,依靠国家大笔投入,获得的利润却大部分流入了各级官员的口袋。西方国家的富裕是藏富于民,而不是国家掌握大部分财富。如果老百姓大多贫困潦倒,这样的国家不可能真正的富强。
郭嵩焘出国前很看好洋务运动,但是出国后他开始反对洋务运动。他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洋务派以为,只学习技术就能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这是不切实际的。他看到日本学习西方学的比较全面,他就预测日本必将赶超中国,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距离甲午中日战争还有20年。
郭嵩焘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但是他认为这个学习的过程必定漫长。差不多需要300年的时间。他说,在技术方面,中国至少要花个三五十年才能勉强跟得上西方国家,然后需要花100年左右,才能摆脱传统的那一套思想文化,塑造出一代新人,再花上100年时间,中国社会才能形成西方那种文化风俗。郭嵩焘把自己写的东西整理成书,寄回国内,想要让国内的同僚们大开眼界,想不到遭到绝大多数人的攻击和谩骂。
郭嵩焘的副总刘锡鸿,虽然私底下也感叹西方国家制度优良,但是它是一个官场老油条,他知道这些话不能公开讲,一日讲出来,不但朝廷上下接受不了,还会严重影响仕途晋升。所以,刘锡鸿经常指责郭嵩焘,还罗列郭嵩焘了的十大罪状。比如参观英国的炮台时,郭嵩焘披了一件洋人的大衣,他作为清朝大臣,即使冻死也不能穿洋人的衣服。见到巴西国王时,郭嵩焘竟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大臣,怎么可以向一个小国国王致敬?还有郭嵩春在白金汉宫听到音乐时,就去把音乐单拿过来仔细看,想要学习洋人的音乐,这种行为有损大清朝不威。
刘锡鸿对郭嵩焘的指责传到国内,郭嵩焘很快被骂成汉奸、走狗。还有官员上书弹劾他,说他肯定会投靠英国,背叛大清。1879年,郭嵩焘被撤职,黯然回宝,他乘船回到老家湖南长沙,却遭到当地民众的阻拦,因为它乘坐的是一艘火轮船,火轮船被认为是洋人的东西,大街上还张贴到骂他勾结咬人的标语。
尽管郭嵩焘仍然拥有钦差使臣的官衔,但是至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郭嵩焘从此退休在家,再也没有出来担任官职。最后抑郁而终。而诋毁、指责郭嵩焘的刘锡鸿,却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步步高升。从今天来看郭嵩焘的见识的确远超同时代的中国人,他的很多看法也被证明是非常正确,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说出来,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人,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548f4164a180a68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