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其他人拿来做比较
*小时候大人总是拿自己跟其他小孩比较:
你看,旁边那个小朋友多听话,多懂事,多聪明,他会背唐诗,会背英文单词,会跳舞,会唱歌……会分享,你呀,要多向哥哥姐姐学习呀。
*上学以后大人总是拿自己跟优秀的同学比较:
你看,你这一次的成绩才80分,而其他同学拿的却是90分,他们还多才多艺,你能多学一学人家吗?
*上班以后老板总是拿自己跟业绩好的同事比较:
你呀,来这里已经有一年了,但是业绩一直上不去,看看你隔壁的小明,来了三个月,已经都赶上你一年的业绩了,你要努力才行呀。
比较陷阱很多人觉得,请不要这样,自己的人生自己说的算,就是不喜欢这样被约束,同时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不需要比较,只要做自己。
但这样的状态真的好吗?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虽说想要怎样的生活是你的事,但如果什么事都是自己说的算的话,没有社交比较,那么你的人生也很可能倾向于没有规律与边界。规律与边界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教育。
为什么需要社会化的教育?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在群体中才能找到存在感。一个人,不可能摆脱社会自己去生活。
因为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
因为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交比较的人,能够掌控生活和工作,把其他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一个热爱社交比较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的品味、气质、生活品质等。而且日子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2
攀比为什么人们天生爱比较
提起"比较"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攀比。
其实比较和攀比不太一样。
攀比大多是出自虚荣心,但比较是用来进行自我认知的。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维勒说:社交比较,也就是和别人做对比,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比如说,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不擅长什么。社交比较并不是刻意进行的,只要我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自发进行。
人们青少年的时候最喜欢比较。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人的大脑里有一组和奖赏有关的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在青少年时特别活跃。
所以当青少年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得到肯定和认同的时候,大脑里负责社交奖励的区域就会释放多巴胺,他们就更快乐。
而且青少年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所以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理论上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比较造成的影响应该是越来越低的。
但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加剧了人们之间的比较。
过去信息流通没那么方便,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厉害的成绩,传播也是有限的。
但现在只要打开社交媒体,立刻就能得到各种信息。
因此"社会比较"会是“持续一生的青春期”。
3
调整心态怎样才能做到"比较"而不是"攀比"呢?
或者说如何降低负面影响呢?
你可能会说:
少用社交媒体呀,
不要关注那么多人呀,
转移注意力呀,
⋯⋯
最好的办法是:
首先是适当的宽恕,
宽恕那些曾经以"攀比心态"对我们造成过伤害过哪些人。
很多创伤是人为造成的,这就会给被伤害者带来仇恨。
但是心理学研究显示,不原谅、记恨,对精神健康的坏处显而易见。
然后是,
你要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认知,
你要认可自己的身份,
你要尊重自己的生活,
你要有坚定的信念,
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比,激发自己的动力。
再和那些真正认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结:
不是要我们去克服"攀比"心,它是没办法克服的。而是要看到"攀比"的价值,并寻找处理"攀比"的健康心态。
"比较"只不过是种手段,"比较"本身,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比较"过后,要如何生活的状态与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