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了《稀缺》,用时4小时59分。
这本书,很多人都会推荐。如果你还没看过,我建议你看书评即可。不必把它郑重地存入电子书架,也不必花钱购买纸质版本,白花钱。不是说作者写的不好,相反,作者把“稀缺”这一概念研究的很扎实。然而,因为书里的内容太过朴实,像是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道理重新包装了一遍又投喂给我们,并不会给你太大惊喜。至少,花上5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它,并不值。 一作者在书里讲,稀缺即是匮乏,就是没有多余空闲。因为资源的缺乏,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选择困难,再比如说缺钱就会借贷。由此衍生出了一种“稀缺心态”:我们会因为稀缺而让自己陷入稀缺困境,更容易做出错误选择。
作者也借此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专注红利”和“管窥”。它们都是由于稀缺心态产生的。
所谓的“专注红利”,即是说在稀缺的状态下,我们会更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工作效率更高。比如说在工作完成日期截止之前,你会一改拖延的状态,然后快速完成工作。上学时候的寒暑假作业,你是不是经常在开学前最后一晚熬夜补课?这就是专注红利。
再说“管窥”,是指我们在专注眼前事物的情况下,往往会忽略其他事情,管中窥豹,不见全貌。比如说你可能会想快速完成工作而忽略老板的其他要求,不得不在提交工作后也是提心吊胆。这个更能说明那些纠结于细枝末节的人,为什么更容易在全局上失败。
最近《对手》这部剧热播,有一集黄海去见林彧,在电话里非常急切,我就怕黄海进入“管窥弊端”。事实证明,若非老段把控全局,躲在暗中观察的林彧可能就及时脱饵断线了。“管窥”就是会让你只注重眼前利益,变得短视。 二你能看到,不管是“专注红利”还是“管窥”的概念,其实都没有多高明。把它们换个说法,不要把工作总拖到最后完成,以及做事要有全局观,是不是有些熟悉了?难为作者把这么朴实的概念研究得这么透彻,还写一本书出来。这种学术研究的态度,我们需要敬佩。但是对于我们,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大意义了。
比如说,作者在讲如何解决“稀缺”带来的问题时,讲到前提是要有余闲,还要想办法避免陷入稀缺的陷阱,及时归还借用。用我们熟悉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储蓄,不要借贷,借钱后及时归还。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父母,大概都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小孩吧?
作者的研究和建议,更适合他笔下的美国社会。 三那么,《稀缺》这本书就没有更多价值了吗?倒也不是,都7.5分的评价,至少说明它的部分内容是我们受用的。我有3点总结,供你参考。首先,我认为《稀缺》这本书的作用,更像是一颗能设置在我们脑海里的响铃,不时用里面的内容“叮”自己一下,能更好的提醒自己。比如说借贷问题,如果你开始了借贷,就时刻提醒自己开源节流,不要再过度消费,及时还债。
借贷是用明天的钱来消费,而借来的钱是肯定要连本带息偿还的。你要主动跳出“稀缺陷阱”。
其次,我们需要克制。大多数人之所以陷入金钱稀缺,往往是源于一次冲动消费。今年的购物狂欢节你消费了多少?你买的东西你真的需要吗?你买的东西都是储蓄消费,还是打了白条?
消费主义陷阱,本质是诱惑你冲动选择。商家的策略,是把很多东西让你看起来触手可得,而你需要考虑的是购买之后的还债痛苦。克制欲望很难,你却必须去做。
最后,要有“权衡式思维”。“权衡式思维”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概念,意为在资源稀缺时,我们不可能把想要的东西都拿到,就会开始决策难题。我们不妨主动使用这个概念。 比如说,点外卖。以我自己为例估算,如果每天少点一顿外卖,一个月能节省800元左右,一年就能节省大概9600元。算出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因为我2021年点外卖花的钱,比这个还要多得多。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个算好,平时多注意一下,我或许会省下很大一笔钱。因为钱在支付软件里,不去注意的话,我们大概率只会把它当作数字。还有,你如果嫌做饭浪费时间,就想想你的时间真的那么值钱吗?你在点夜宵的时候,就想想说好的减肥计划还做不做了?这就是“权衡式思维”。三思而后行,古人诚不欺我。结尾《稀缺》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其实是用了一本书的研究证明,我们中国人生活里的朴素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