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口中总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
鲁迅:“这窗帘是蓝色的。”
老师说:“蓝色代表了作者心中忧郁的心情,窗帘是xx的象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破家亡之事的诸多愤慨忧郁,介于当时的形式无法表达,于是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
鲁迅:“这窗帘真xx是蓝色的。”
笑话归笑话,但是这种模式化学习后造成的对于作品格式化的鉴赏现象确实存在。
于是我不用标准来评价了,《夜澜》说的只是日常,夜晚寂静微澜。
但是这一篇当中,我偶然发现作者只要不写特定的陕西那么便不会格式化那么严重,格式化严重大概是因为作者写实性很强。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出它最本真的面貌,大约陕西就是那样,所以每次写来都是一个样子。
读完一个人才有资格评价一个人。我还没有读完,所有的都是主观感受,并不能作为定论。对先生的理解还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