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似乎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还是什么浪漫主义,完全搞不懂,文章大意是记不得了(更有可能是当时就没有读懂),只记得主人公长穿一身立着领子束着腿的皮衣,戴一顶帽子,把自己从上到下裹得严严的,手里拿把雨伞,去面对余下的情节。
时常想起这位装在套子的朋友,大概是因为有相似的亲切感,因为我是躲在角落的人,比之更甚,我的怪异在于不愿意走出去让人看见。
我躲在角落,看着别人的风景照和吃美食照,看着别人为高涨的房价随口吐槽,看着别人晒美美的新娘,看着别人计划下一次要怎样怎样......也许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车里,看着你们有多甜蜜。
为什么我要吝惜我朋友圈/qq空间的点赞?因为我可以装作我没有看到而忽视我的潦倒。为什么我要慎言我社交账号的回复和通讯?因为我可以避免被忽略的尴尬,尴尬的盘问,相识也遮盖不到现在不熟的尴尬。
有人出身好,落得现在为自己奋斗的多;有人聪明,肆意在路上规划选择;有人勤奋,充实每天静待自己所求。他们的路都走的很好,我与他们差距很大。
这样的差距来源于我没有远见,我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远见。
我预见不到学校的重要和短期投入/长期收入的比值,否则我会选择更好的中学或多读一年高三而不是现在感叹有人毕业拿高薪有人进名企;我预见不到健康的重要和医学发展的缓慢,否则我会选择更多的运动保持更好的精力;我预见不到房价的增加,否则我会忽视“毕业前三年都攒不了钱”的谬论安心攒首付款而不是现在傻看房价大涨;我现在依然预见不到几年后我是啥样。
我以为远见是给有大抱负的人的,不曾着力培养它。没有远见,我就卑微地私藏小小的心愿乐观预估有一天会被满足。
小时候,看屋檐雨帘,我心里盘算小房间里有一书桌窗前,埋头写作业,抬头看对楼,冬天不怕外面冷,夏天不怕雨大。
现在,看《梦想改造家》,我心里盘算一个房间有大床、地毯,一个房间有爸妈看电视吹空调,厨房是明亮干净的,卫生间是私有的,鞋架是满满的,客厅沙发软软的。
对于一个躲在角落的人来说,我小小的心愿就是拥有我的家。家是最珍贵的所在,家必须寄托在居所上,希望来年能在成都置一小房。
漂泊的房子不能称为家。漂泊的房间让人没有投入和归属,甚至让我丢掉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漂泊的房间里我不怕邋遢,房间杂物堆积,厨房集满油垢,客厅旧式冰箱,脱漆黑桌,夜晚间或有小老鼠赛跑,我只需要关上房门当做听不见即可。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每日吃饱三餐,有自己的空间就够了。
家成了最大的奢望对于有些人肯定是不能理解的。好好的青年就甘心被几方混凝土压低追求?有这想法的人,与说“何不食肉糜”的人没有区别。我常常想,为什么我爸妈那么乐观和善良,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经历过最糟糕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已经强过太多,他们满足。这种满足传递到我,我认识到现阶段只需要追求小小的心愿就可以了,这心愿恰好也不算太远,所以我也平静得向往了。太阳就在前方,我躲在角落也照耀到我了。所以我并不认为躲在角落有什么不好,况且总是两年一回,有人说我好赞我帅,美好人生两年一回拥有三分之一,何乐而不为呢?内心可以有一点自负,又有什么自卑的呢。
躲在角落里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耽误别人,不羡慕别人,把自己的心愿实现,大概就是我的生活指南。
月初过了自己25岁生日,写了一些惨而不悲的过去,发现还是留给自己就好了,等到自然流露分享欲望的时或人再分享吧。哥哥也在月底过了30岁生日,爸爸明年也60了,妈再过几年也55了,一家人变得更老,也会变得更好的。近日大学同学在qq上发感慨,我也附和一下(当然还是躲在角落附和)。似乎是人到了一定阶段或状态自然触发的类似的无病呻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