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
2016年前让我畅想北上广是什么样子,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
毕竟来自西部县城,记得15年第一次坐飞机去南京一路上都要察言观色,谨言慎行啊兄弟有木有,系个安全带还要斜眼瞟瞟,装作一副老司机的样子。
16年我考研来到北京读书,与其说是北京,不如称为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学校在昌平区,一个约莫着六七环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北京有没有六七环这个说法,岳云鹏也最多唱到了五环,反正别人老称东四环,西三环。咱们在昌平也不能落了面子不成,哪怕在圈边,俺也是“北京人”,在下来自北京七环。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坐着昌平线看着地铁往大山开去,远处一线天光秃秃的黄土山坡在蓝天下格外显眼,心里就约莫着有一丝不妙。我丢,学校不至于这么偏吧。现实还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地铁倒数第三个站,提着行李下车的我呼吸着昌平的空气,啊!是自由的气息——来自莽山国家森林公园fresh氧吧。
学生的生活总是枯燥的,如果你是一个融不进北京味儿的南方学生那就更惨淡了。身边多是一群河北山东的同学,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差异就在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始终是有些道理。室友笑我普通话不标准l和n不分,我说你一个河北人揣着一股东北大老爷们味(他之前在东北上学,经过几年的洗礼,东北话真乃同化外地人第一语言,这点我服)。
刚来北京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凛冽的秋风,在南方真的很难体会那种大风一吹人影斜的感受,所以当时在大街上见的最多的便是那绿蓝拼接的防风衣,我猜大多都是迪卡侬(迪卡侬记得广告费后面结一下)上至老头老太,下至实验室师兄,居家旅行之必备良货。
不过碍于南方人的倔强,我始终没有入手一件,可能感觉自己会很挫。特别是看我大师兄上身一件绿色防风衣脚踏一双纯蓝色运动鞋后,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至少先不买纯蓝色的运动鞋了。
在北京生活有许多不习惯也有些许新鲜事物。宿舍澡堂在女生宿舍楼地下室,你说刺激不刺激。(当然我们男生是从楼一侧的地下室入口进入,女生在另一个方向直接从楼内进。南拳什么时候能站起来!呜呜呜,冬天洗完回寝室的路上头发都能冻成冰雕)。一进澡堂放眼望去全是大屁股蛋子,看得我口水直流(我在说什么胡话?!本人正经直男,目前感情状况是单身,手机尾号是1xxxxxxxxxx)第一次还有些不习惯,我记得有的哥们直接内裤洗澡,这波操作还是值得一波666。我后来机智的用澡盆挡着,不过这是后话。
这里不得不吐槽住在昌平的缺点,昌平线真T娘的挤啊,一条昌平线容纳了自身不该承受之重,反正无论刮风下雨,生意永远爆满,如果可以当场按人头收费,一定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我记得好几次周末在市区(这里特指二三环)和朋友吃了饭,(别问我为什么他们不来昌平,问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人家都是圈内人士,不知道我们学校什么时候也能搬迁到市里,当然这已与我无瓜)快9-10点去坐昌平线时,小小的二楼平台乌泱泱的全是人,大家放眼追猎心驶来的地铁,不过有一说一,北京地铁下上客的秩序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不会存在人还没下就疯狂往里挤的现象(这里点名批评我大西部某省会),深夜坐上昌平线,其实脑袋还是挺放空的,可能会有这一天通勤3个多小时的疲惫,也有我靠明天又要开组会屁屁踢还没做完的愁苦,反正一天的辛酸苦辣都随着一路奔驰的列车随风消散,到达昌平的时候,借着夜幕返回宿舍才是这一趟旅途的终结。
关于北京还有很多很多没说,例如人间炼狱西直门,学校生活的吐槽等等。今天就写这么多了,后续有机会再更吧。北京,人的一生值得去一次,当然读书的童鞋一定要谨慎考虑俺们大昌平,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