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统一为每一位教师配发了名师李镇西主编的《名师谈家校教育》,目的很好,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我随手翻了翻,第一篇是李镇西老师的《家庭:民主教育的摇篮》,内容大概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兴趣,选择。逐步培养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走出不民主包办式的家庭教育。
我知道自己变得越来越苛刻,越来越不买专家和导师的帐了。李老师的通篇文章我没有发现一点点的新东西,三十年前当我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时就对这些观点了然于心,三十年后你可以想像当我重读这些科律式的观点时我是多么的失望,是的,非常的失望!同时滋生的还有懊恼和愤怒的情绪。
当我读到第二篇窦桂梅老师的《为了孩子,请不要再做这五件事》,看到题目,我便匆匆的翻过去了,这样的文章不用看,我便能猜到写了些什么。
第三篇是黄全愈老师的《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题目很吸引眼球,大有老子“以不为而为”的反式思维。大意是补习班的坏处,挫折教育等等。令我吃惊的是黄老(我不认识黄老师,李老师和窦老师我是熟悉的,也不知道黄老师老不老,既然是专家,大约是老的吧,)在书中竟然又引用了日本孩子从小在雪地里吃苦的例子,这个不代表普遍性的大约是北海道常年暴风雪环境下的偶然演练,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日本的孩子格外厉害吗?日本的教育方法真的那么超前完美吗?当日本核电站泄露时,日本培养的急救人员徘徊不前,畏生畏死之时,我们汶川地震后那些本土培养的年轻急救人员和志愿者已经在现场冒着生命开始了与死神的赛跑。现在早已被证明是西方文化颠覆者和媚西文狗编出的这些旨在让国人失去自信的垃圾竟然让我们的教育“专家”如此津津有味,我能不对当前的教育说点话吗?另外,假如你黄老师有孙子或外孙,我敢和你叫板,你送不送孩子去学特长?你能不能让你的孙子或外孙在游戏和玩乐中和同龄的孩子竞争?补习以及学习及玩的问题,说深了其实是国情和体制的问题,不要让家长带上负罪感,一味地指责家长和家庭,而不是正确的引导其实大有逃避责任之嫌!
中国的教育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既使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也会有诸多的困扰和难题。这些都没什么可焦虑的,我们十三亿人口,经济底子才积累了三十来年,教育发展到今天的状况真够鼓舞人的,这正是我们教育同仁加油鼓劲大干一场的大好时机,少一些指责和焦虑,多一些智慧和发现,少一些陈辞滥掉,多一些与时俱进,少一些沽名钓誉,多一些实干兴邦,少一些铜臭追逐,多一些教育情怀,则教育幸甚,国家幸甚!
总有一些人不甘寂寞,他(她)们写了几篇论文,出了几本书,或自我推荐,或结成一个团体互相推荐,摇身一变便成了专家,到处演讲报告介绍,教育市场那么大,讲的又是一些基本不出错的实话,于是又培养了一批批的盲目的追随者,发表发表论文,给几本证书,各得其乐。一个个像取了真经一般,志满意得,再成立研究小组,再搞一些评价办法,开一些研讨会,煞有介事。其实你让他转换一个后进生他都束手无策,你让他开一个面对农村父母的家长会他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这些专家和专家团队以及所有的成员队员会员,甭管上不上场都能分到奖牌。看起来是热闹,其实是马戏团,离那些高大上的音乐会差了不少的距离。身边的一些小小的实际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抱着那一堆的山寨荣誉证书充什么大尾巴狼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教育不是几本书,几篇论文,几次报告会能解决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当是主角,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者的工作核心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科学的探索。它是师和生的良性互动,只有师的满腔热情和生的积极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着这个问题。衡水中学,黄冈中学,毛坦中学,等等现象的出现以及对此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争论甚至谩骂,集中反映了中国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反对唯分论者认为应试是对学生人性的扼杀,是对全面发展的否定;坚持高强度训练为争分数可以牺牲一切论者对前者嗤之以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学这个平台都上不去,还谈哪门子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了又到哪里施展呢?两者各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互相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赞成不要一个模式,不要一套标准,都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其实一个人的成长组成是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有些孩子侧重智商,而有些侧重于情商,也有二者均好或均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才最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师资的素质问题。学识渊博和人格高尚是从教者的必备素质,人才问题才是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才是办好大国教育的死结。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待遇节节提高,由此引发了一次社会上的从教热,收入好,社会地位高,找对象不愁,是个小黄金时期,当前基层学校的中坚力量就是这帮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行业收入差距变大,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合资或独资外企的收入高了很多,年轻人从教的热情似乎又小了许多,特别是男性少之又少,逐渐成了“熊猫男教师”,这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影响更大。
二十年前,我被一本《学习的革命》骗了。
十年前,我被一场快乐的学习骗了。
八十年代,大批的中学生被琼瑶害了。
九十年代,大批的小学生被杨红樱害了。
今天,我已到了不惑而进耳顺之年了,不想再被骗被害了。
(特别说明:此文仅代表个人思想,请好事者不要上纲上线,当然本人倒不害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