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练字、读书,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40天
毕淑敏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意义。赋予了意义的人生才会有梦想,因为梦想,我们才能拥有最美的成长姿态,才能创造绚烂多彩生活。
带残缺的梦想
一直都很羡慕那些从小就有梦想,并坚持为梦想努力奔跑的人。
我小的时候,没啥梦想。初中毕业时,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父母的安排下报考了师范。因为那时的师范,上学不交学费,毕业还包分配。
92年毕业,踏上三尺讲台,我是自豪的,也就在那一刻,我暗暗下决心:这一辈子,一定要做个好老师。
什么是好老师?在我当时的认知里,好老师就是有爱心,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依照这样的标准,我在成为好老师的路上努力的践行着。记得那些年,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校,晚上总是天黑才离校。忙啥呢?不是忙着充电学习,也不是忙着备课研读教材,而是争分夺秒的给学生补课,集体补,个别补,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为学生辅导上面。我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学成绩也不错。可是如今回想起来,那么多年,我真的是兢兢业业的在做教书匠。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知识是载体,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发展思维,培养习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这个认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痛的领悟。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大的教育观,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追逐了多年的梦想竟然是残缺的,至今回想起来,我都深深地感到不安和自责。
困惑中的挣扎
很长时间,我都沉浸在“优秀教师”这个光环里,如井底之蛙般地享受着那井口大的蓝天。可是有一天,一个代课教师的名列前茅,打破了这份平衡,让我开始陷入深思,同时,我被由此而生的困惑深深裹挟。
那一年,我在一所农村的镇中心小学任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民师,或是民师转正的,一小部分是师范毕业的,还有个别是村里找的代课教师。其中有个代课教师,是初中毕业,据说上学学习还不太好。可是在代课期间,她靠着严格要求,凭着死看硬逼,每一年的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我没有看不起人家的意思,只是觉得,如果初中毕业就可以教小学,还能如此优秀,那么我们还上师范干啥?我们师范毕业生的骄傲在哪里?那时的我苦苦不得其解。
2000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但这股课改之风到我们农村小学已如微风掠过,偶尔会听到“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词,一概不能理解,更别说实践。记得当时提出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我们很多教师都懵了:不看成绩,那看啥?特别是像我这这样的,以成绩优秀被誉为“ 优秀教师”的,更是感到了不知所措。现在回忆起来,主要还是没有学习意识。多少年了,就是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多少年了,从来没有想着读书看报,更没想过、也不舍得买一本专业的书籍阅读。即使被困惑纠缠着近乎迷茫,也没有意识到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明晰。一个人没有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意识该有多无知,多可悲!
一直到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国培计划。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置换学习。那次学习,是我教育生涯的一次重生,不仅使我走出迷茫,而且让我的理想更加有方向,更加丰满。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教师,我看到了他们的优秀源自于不断的学习,丰富的阅读。从那以后,我开始了阅读。
越读书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学的东西太多,要读的书太多。对成长有多渴望,我就有多焦虑。专业知识贫乏,教育理论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很多专业的书看不懂,走出困惑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想放弃,不甘心,不放弃,难突破。成长真的好难,好难!
最美丽的遇见
2019年暑假,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朋友给我推荐了新网师的公众号,我看到了新网师2019暑期招生简章。
新网师招收的对象是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热爱生命,这不就是我的向往吗?再看新网师培养目标:“达到高度职业认同,消除职业倦怠”,“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养成养成深度阅读与专业写作能力,准确理解教育理念,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拥有幸福的教育实践”……所有的这些不正是我所求而不得的吗?再看新网师的课程,研读的书籍涵盖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及实践等领域,这些知识不正是我急切需要的吗?只需要提交3000字的阅读史,就有可能得到如此丰厚的恩惠,这是多好的机遇啊!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紧按要求写了3000多字的阅读史提交。
2019年8月15日晚上,我捧着手机,忐忑不安的等着新网师公布信学院录取名单,当看得我名字的那一刻,我叫着跳了起来——我被录取了,我终于找到一个有人引领着读书的地方了。
那晚,我失眠了。我回味着与新网师的遇见,如同拐角处遇到爱,畅想着诗与远方……
学习中的领悟
进了新网师,信心满满的选了《静悄悄的革命》,可是翻开书,开始读第一章,我就懵了:字都认识,可为什么有那么多词都不能理解呢?比如“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这里的“多样性”和“固有性”指的是什么?什么是主体性神话?“主体=从属”主体指什么?从属又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现象?“被动的能动性”是什么意思?如何倾听学生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如何应对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总之,看似理解的东西其实是似懂非懂,不理解的地方更是无从下手。那种感觉糟糕透了,心底深藏的自卑一下子被激活了。
开始半个月还跟着天天打卡,但打卡质量连自己都不满意。进入九月,开学了,我为自己的退缩找到了借口:不是我不打卡,是学校工作太忙,我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一个学期别人打卡一百多天,我只打了四十多天。心里也很懊恼自己,可是却拒绝行动。一是觉得没啥可写,二是不想让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暴露在众人面前,尽管这是个虚拟的空间,尽管我们学员之间彼此都不认识,可我依然无法接受自己学习能力低,无法正视自己的学不懂。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学员,看着那些优秀的打卡日记,明明知道人家的优秀也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可除了羡慕、望尘莫及,即使心里隐隐的痛着,也不想走出这个不舒适区。
在学习了《论对话》一书,我开始学着与自己对话,我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发出去的东西,代表的是自己的水平,就要力所能及的完美,最起码让自己觉得没啥可挑剔的。打卡亦如此,要有框架,有思路,有深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我的打卡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书中那么多不懂的地方,怎能有自己的看法?尝试着把书中理论运用于课堂,却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效果,常常被挫败感裹挟,成长真的太难了。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我发现不想走出这不舒适区,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你不优秀,又不努力,你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有时候,人的心理真的是很奇怪的。
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自己都笑了。天天教育学生,说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可是自己却如此知行不一。这个认知也算是我半年学习的收获吧。
读懂自己后,我想改变,于是在12月底,我给自己订了运动、练字、读书自律的计划:每天快走40分钟,坚持练一张字,做到天天读书打卡。
人都有惰性,成长就是与自己的惰性抗争。给自己找点事做,给自己一点挑战,定能获得成长地快乐。
破茧般的成长
每一次作业都是必须交的。每一次作业我都不敢大意。书看不懂就努力看,实践不成功就努力实践。每一次作业做得吃力,但都很用心,成绩不好,但还不算差,只是没想到的是学期结束我竟然被推荐为优秀学员。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受宠若惊,心里也溢满了喜悦。
给自己定了目标和计划之后,我用了18天的时间阅读了《倾听着的教育》,并坚持天天打卡。
说到读书,以前读的书是不少,但真正的教育专业类的很少,而且也只是泛泛的阅读,没有深入的系统的思考,偶尔的感悟也是零散的,浅层次的。所以,我的阅读是没有章法的,换而言之,我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去阅读过。
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思维的固化导致也不会思考,咋办?这个卡咋打?我开始沉浸式地看书,梳理框架,找关键语句,然后写下来,当然有感触的地方就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案例。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倾听着的教育》阅读结束的最后一天,我的打卡日记被置顶了。这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我觉得我读书的方法对头了。
然后在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我坚持用这种方法:梳理框架,找关键语句,有感觉的地方就配上自己的感悟,能联系到实际教学中的案例就插进去一段,一切都随心而发,没有压力,没有为难,有的只是学习与思考。同时在梳理框架时我又开始尝试用思维导图,感觉效果还不错。每天我都用两三个小时看书、思考、揣摩。然后,就喜讯连连,第三天、第四天、第六天、第十一天,第十四、十五天,我的打卡日记十五天被置顶六次。被置顶,我开心,没有置顶的打卡日记,我也很满意,因为每一篇都是我认真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有付出就有收获,我高兴着我的收获和坚持。不过,我知道与方娇艳老师、周娟老师、殷德静老师、王昌侠老师、王宗祥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个优秀老师的打卡日记相比,我的打卡水平还差很远。可是我也知道,在“啃读”的这条路上,我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深入、系统的思考,与实践联系分析,这些能力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但此时的我,真的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以后我也会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进入新网师半年来,因为情绪的困扰,很长时间没有写出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了。今儿终于敢剖析自己,说出这半年的心理路程,这算不算一次自我超越?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突破自己,才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感谢新网师,让我在蜕变中认清自我,完善自我;感谢新网师,让我在阅读中相信自己,砥砺前行。以最美的姿态成长,是我的追求,也是对新网师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