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近了,年味浓了,火药味也浓了。
当妈的朋友们早早就开始分享母婴公号的教学文章,提前学习应对春节聚会的小心机:既要严防死守“熊”亲戚对孩子又亲又抱又搂又摸;又要仔细留意“熊”亲戚言谈话语间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很多妈妈为此还在朋友圈里转发了那篇《过年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希望亲戚朋友能看到那一个个“请不要”:请不要对我的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请不要拿我的孩子和别人比较、请不要拿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我的孩子吃、请不要强迫我的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满满是当妈的对孩子的爱与呵护。
对此,我的同事、90后非大龄单身女青年T小姐只有一个字评论:“呸!”她对那满篇的“请不要”加了一句话一锤定音:“请不要带你的孩子来参加聚会,谢谢!”
对T小姐来说,“熊”孩子和他们的“熊”家长才是过年最恐怖的存在。表姐的儿子爬到电视机上,堂哥的闺女要开她电脑,三姨的孙子在饭桌上直接上手抓来抓去,四叔的外孙女临出门非要抄她两个手办走。而他们的家长呢,都笑呵呵地哄着孩子:“去旁边跟小姐姐/姑姑/姨去玩去啊。”然后转过头来一本正经地跟T小姐她妈说:“小T啊也不小了,该抓紧找男朋友了!”呵呵呵呵呵呵呵。一个个红包递上,T小姐在心里一次次翻白眼:到底谁是谁的“熊”亲戚啊?!
为此,T小姐自己也收藏了一个春节聚会自救指南,文章详细指引了她如何成功将话题从自己身上转到对方身上,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问我有男朋友没,我就问你闺女离婚之后过得还好吗;你问我月薪多少,我就问你儿子房子打算买哪、车牌号摇多久啦?总之一句话:膈应人谁不会啊!
这是过年吗?这是战争。
原来,我们都在讲“熊”亲戚,我们也都是彼此眼中的“熊”亲戚。
说起来,还真是多亏了有这许多定位不同、目标群不同的热帖和公号文。之前那些年没有“自救指南”的岁月,我简直不知道是怎么熬下来的了。
怎么熬下来的?心大地熬下来了呗。有大人对我们抱一抱捏一捏,居然也幸存下来了;说两句“你看谁谁家的那谁都会背唐诗了”,也只会傻呵呵一乐,抓紧往嘴里塞吃的要紧;别人问“期末考怎么样”、“中考报哪里”、“高考上几本”,问就问呗;什么时候找男朋友、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生娃、什么时候二胎生娃,嘿嘿嘿哈哈哈呵呵呵。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一年也就见这一次啊。要人家这不能干、那不能说,实现起来确实有难度。真那么介意的话,倒不如订张机票,飞远远的躲清净好了。
春节而已,哪里就上升到需要自救的程度了?“熊”亲戚而已,又怎能伤害得了活蹦乱跳的我们?不过是自己心里介意的、焦虑的、一点就着的那部分被人触碰到了罢了。那些我们担心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我们自己心底还未愈合的创伤;对八卦、打探、指摘的厌烦,隐藏着对自己现状的不笃定和不满。真正触动我们、激怒我们、逼急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不想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否则,“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敌军?几个“熊”亲戚而已。职场上刀山火海都跨过来了,听七大姑八大姨几句絮叨闲话算什么?
倒是与其人手一份“春节自救指南”,不如人人给自己订个“春节自律指南”。管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娃、要说八卦就说自己的八卦、喜欢喝酒打麻将的把战场设在自己家。实在要是没的说,多聊聊房价、雾霾、学区划片儿、股市行情,大家想起自己的“近忧”,自然无心关注他人的“远虑”了。“熊”亲戚们坐在一起大合骂,那才是达到了春节聚会的大和谐。
当然,如果还是不痛快,那就想撕就撕吧。反正被别人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虎”,总比脸上假笑心里翻着白眼骂别人“熊”舒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