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呵护幸福成长家”主图活动中李老师演讲视频中的内容,个人认为讲的实在,中肯并且可操纵性强,对每位家长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整理成文,以作备忘。
别用道理来伤害孩子,我就想从临床实践和心理理论这两个角度来跟各位家长们分享一下,如何才能避免用道理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孩子。
许多真有心理问题,或者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什么道理都懂,但是他们却不能够按照自己懂的道理去做。再具体的说也就是这些孩子对于父母和老师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规则,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却做不到了。比如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前来咨询的孩子们,你和他经过简短的交流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应该放学回家之后,先把作业完成之后再去玩手机,可是每一次回家呢,都是先拿起手机,无论家长如何要求和催促,他就是没有办法做到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到去做作业上。那么即使这些孩子被逼着放下了手机去学习了,他的心中呢,也仍然想着的是手机,而不是学习。那么在这种知道却做不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再给这些孩子讲那些,比如说要以学习为重,不要没有节制的玩手机这些道理的话,孩子当然就听不进去,而孩子听不进去那些道理,如果你又反复讲,他又听不进去,这就像一个人已经吃饱了,你却继续逼迫着他吃东西是一样的,当然就会造成伤害,那面对这样的伤害,如果孩子在与反抗与反击。那家长们就会觉得孩子很叛逆,甚至会毫不犹豫的就给孩子贴个标签,说这个孩子逆反,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来这样说,那些被父母认为逆反的孩子,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呢,都是一些被父母所讲的道理正在伤害着,或者是已经伤害过的孩子。因为正因为如此吧,我才经常跟家长们讲,咱别用你所说的那些道道理来伤害孩子了,不要再讲道理了。
那现在可能问题就来了,那不用道理伤害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但是我想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总有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比如说做家长的要闭住嘴,把那些已经对孩子说过无数遍,但是没有效的道理想办法咽到我们肚子里去,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或者孩子毕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尽如意的问题。那我们做家长的又该怎么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呢?也就是说如何我们遵循着心理学的原理,具体的讲是如何用心理助人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呢,要涉及到两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那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所谓的心理助人其实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那第一个问题呢,涉及到的是一个科学的常识,记住科学的常识可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常识,那具备科学常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体现,而科学素养的高低也与一个人知道多少科学知识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还是举个例子来把这句话跟大家说清楚,比如说我们知道也经常看到每天太阳都是。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去,但这只是我们的生活常识,而从科学的角度讲,咱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那我们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在动,而看到的确实是太阳的升起和太阳的落下。很多人呢,就满足于生活的常识,甚至被生活常识所催眠了,就觉得生活常识就是天天经地义,从而呢就不再去思考或者去违背一些科学的常识。在这里呢,我还是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知识也不一定转变成科学的常识,不信我可以问各位家长们一个问题,但现在请你回答。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着哪个洋?估计很多的家长立即就会回答说是太平洋,在中美之间隔着太平洋,这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科学知识,而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地球是平的,这也是我们早就知道一个科学知识。但是你是否想过,当你告诉我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着太平洋的时候,你是把地球看成了是圆的还是平的?当然当你给我这个答案的时候,你是把它看成了是平的,所以说你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旦用的时候,你还常常把它当成了地球是平的。那我给大家啰嗦这么多,是想提醒各位家长们注意,要想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并且解决如何用心理助人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孩子这一类的问题,得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掌握一个科学常识,这个常识就是科学工作者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是这样的,他首先得弄清楚孩子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弄清楚为什么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步才是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就是搞清楚孩子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遗憾的是,当孩子有了问题或者被认为有问题之后,家长们从来不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是什么,却把精力放在怎么办和解释为什么上了,这就得不偿失了。那么在这里呢,我还是想请各位家长们记住这个科学常识怎么办这一具体的做法,它是建立在为什么的解释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对于你的孩子所出现的一些厌学的问题,我们知道厌学问题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出的解释是你的孩子为什么厌学呢?是因为他在学校当中有同学欺负他,那么您的做法就会针对同学的欺负或者是老师的管理不力而下工夫。我们知道不同的解释,不一样的归因,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做法。但是家长们由于被孩子不上学这一现象所迷惑,被厌学这个现象所迷惑,他就不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不上学这一现象的性质是什么了。要知道同样是孩子不上学了,那有的孩子是不想或者不愿意上学,他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孩子呢,是不敢去上学,因为孩子对学校这个环境或者学校里的同学或老师产生了恐惧。那还有的孩子呢,是不能去上学,因为孩子病了,现在看起来引发孩子不能上学的最常见的疾病,那就是抑郁症。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讲道理肯定是无效的,那道理讲的多了孩子肯定是对孩子有害的,而最大的害处是因为你说的孩子不听或者听不进去的结果就导致你们之间的冲突,那么从而就损害了你和孩子之间的这个亲子关系。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孩子,或者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厌学的苗头,那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对孩子的问题做出性质判断。当然了,家长是难以对孩子的问题做出准确的性质判断的,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求助于专业的人员,比如医生或者是心理医生。那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把我的身份和大家来讲明白了,我是医生,也是个心理医生,所以我觉得呢,借这个机会,我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和义务把对于孩子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性质的判断方法来教会各位家长,教会的目的就是以便于我们做家长的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而孩子又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能够运用心理助人这个已经被科学证明十分有效的这个工具,我们知道拿起这个工具来之后,我们做什么事情可能更加的有的放矢,更加的有效。那么在这里我先请各位家长们记住,道理只能讲给那些心理健康状态下的孩子听,不是不可以讲道理,但是道理呢只能讲给那些心理健康状态下的孩子听。当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所讲的道理听不进去的时候,记住,不是因为我们的道理错了,而是我们没有把这些道理讲到孩子的心坎里去,也可以说我们没有用这些道理打动我们孩子的心,没有让孩子心动,那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些正确的道理对孩子而言都是一些废话,接受废话就像一个人吸收了一些废气一样,当然是有害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不是不可以给孩子讲道理,道理当然可以讲,而是要在孩子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讲道理,在孩子的心理处于非健康的状态之下。讲道理就是有害的,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掌握来区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非健康状态这样一种技能。 更具体的说,非健康状态它包括这么三种,一个就是不健康状态,一个就是不正常状态,还有一个心理死亡的状态。记住,我讲的是状态,而不是孩子这个人。那么从理论上来讲的话,学会区分孩子的心理,他是处于健康状态、不健康状态、不正常状态、死亡状态,区分这四种并不难。大家只需要记住这么几句话就可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孩子特点,他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的话,这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他能够用言语,用嘴巴合理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那反过来也是同样成立的,当你的孩子能够用他的嘴巴,用言语合理的来表达他自己的诉求的时候,你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此时此刻他就处于心理健康状态。那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呢?他是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的。同样,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嘴巴来表达自己诉求的时候,你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心理他处于不健康状态。那心理不正常状态的孩子,他是怎么表达呢?记住,他是用行动来表达诉求的。那心理处于死亡状态的孩子是不会表达诉求,胡乱表达诉求。那对于这四种状态的判断,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当一个孩子用言语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时候,表明他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当一个孩子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时候,表明他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能够用嘴巴,用言语表达诉求的孩子,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不低,能够用情绪来表达诉求的孩子,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不高。那当一个孩子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时候,这表明他的心理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当一个孩子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漫无目的的胡乱表达自己诉求的时候,表明这个还。妻子孩子的心理处于死亡状态。那么这样一讲,大家可能觉得还有一些抽象,现在呢我可以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孩子的具体表现来演示一下,大家来体会一下我刚才所讲的这些内容。再比如说,一个孩子上了一天学,放学之后呢,又被老师留下来补习作业啊,待完成作业,背着书包回到家,当然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又累又饿,特想吃东西,结果呢,一进家门发现他妈妈还没做饭呢,也没有别的东西可吃,那这个时候如果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健康的。他首先会感受到自己生气,那么但是呢,正因为他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很高,他就能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将自己这种生气转变成自己的一种诉求,因为他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情绪是因为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以后大家看你的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这么一个基本的技术,你的孩子高兴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你的孩子不高兴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孩子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有这样的意识的,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他就会说出来,他就直接向他的妈妈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说妈妈,我饿了,我在学校当中补课时间久了,我饿了,赶紧给我做饭吃,你看这就是用言语来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也就是一个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孩子他的表现,大家可不要小瞧这一点,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都不能做到用言语来表达诉求,因为发现很多的人一不高兴之后,用我们青岛的话说就摔个脸子给人看,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用语言表达诉求,他只能用情绪来表达诉求。当然了,这种处于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给他讲道理,他不但能够听得懂,而且还能够做得到。比如说那现在我们面临这个又累又饿的孩子,他的妈妈是这样说的,他孩子妈妈说:孩子,咱们家今天的煤气灶坏了,不能做饭了,今天晚上呢咱得等着爸爸下班回来之后,一起到外边的饭店里去吃晚饭,你先学习着。等着爸爸。那对于这样的要求,我想心理健康状态的孩子,他是能够做到的。那我们先看第二种,那如果这个放学回家又累又饿的孩子,他的心里处于不健康状态又会怎么样呢?他发现妈妈没给他做饭,他会怎么做呢? 我想他一看妈妈没有做饭,他首先会生气,但是呢,由于她的心理健康水平太低,或者是由于她心理不健康。他不会将这种负性的情绪转变成诉求,这个时候也就是说,他不会用言语向妈妈表达出来他想吃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看妈妈没有做饭,这个孩子就生气了,就满脸的不高兴的样子,他会在一段时间之内,无论做什么都会带着这种负面的情绪,这是第二种心理不健康。那还有一种孩子,当进门发现妈妈没有做饭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不只是生气和满脸的不高兴,而是对没有给他做饭的妈妈张口就骂,甚至动手就打,这就是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了。那这种行动表达诉求的孩子,我们就判断此时此刻他的心理处于不正常状态。第四种呢,就是心里处于死亡状态的孩子,尽管他自己又累又饿,但进门发现妈妈没有做饭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说啊,别人也看不出他是不是生气了,当然他也不会动手打人,干脆呢,就去玩游戏,或者干脆离家了。以上就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我给各位家长们做了一个常识性的判断方法,当然既然是常识性的判断方法,不是专业的判断方法,他不是很专业,但是呢。您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他一定会非常好用的,在这里我还是特别强调两点,第一点呢,就是我所说的是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不正常和死亡,我可没说你的孩子这是不一样的啊,我也没说是心理,我说的是状态,一定强调状态,那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正常和一个孩子的心理不正常不是一回事儿,当然啊,一个孩子的心理不正常也和一个不正常的孩子不同,这一点你再去琢磨琢磨,你就能发现了,这就像一个孩子的学习不在状态,和一个孩子不学习是不一样的,那一个孩子不学习和一个坏孩子也是两码事。所以我们很多事情,我们先做一个区分,可能更加有价值。那现在呢,我我们知道网络上有句话说的很好,是这样说的,说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人呢的确很复杂,但再复杂的人,他也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心理也是一样,再复杂的心理也可以归结为这么三种表现,一个呢,就表现为心理的过程,一种呢,表现为心理状态,还有一个呢,就表现为这个孩子的个性心理。我们知道心理过程它是有始有终的,只要你提过程,那个过程嘛,他肯定有起点,有终点,也有起伏,那么个性心理呢,他就得相对的稳定,而心理状态,他是时刻处于变动当中的。比如说你的孩子在这一刻的心理状态不正常,但下一刻不但正常,而且很健康了啊。如果我这样说,还有家长不理解。可以想想,你们夫妻两个人吵架动手的时候,根据我前面给出的判别标准,两口子都动手了,当然都属于不正常,但是动手之后呢,又很快和好如初了,这就说明你两口子的心理都是正常的,甚至都是健康的,但是。由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或者由于受到了某种刺激,状态不正常了,状态这一刻不正常,下一刻可能就正常起来了。 那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就别用道理伤害孩子,这个话题,我特别想跟各位家长们说的是,平时啊,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更关注孩子本身啊。一个时刻留意孩子心理状态的父母,和一个认为自己的孩子心理如何如何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程度不在一个层次。但遗憾的是,那些孩子出了问题的家长,连孩子的心理都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关注,他们只会根据孩子的某些外在的表现,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说孩子说自己的孩子不是什么好孩子,可以这样说,只有关注孩子的状态,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鲜活的孩子。你的孩子是个鲜活的孩子,他一定有好的时候,也一定有不好的时候,他的情绪有起的时候,也一定有伏的时候啊。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活在自己当下的一种状态当中的,一个再坏的人,他有好的状态,一个再差的孩子他也有好的时候,这一点我想咱们不用更多去探讨,那讲到这里啊,我自己认为我已经把关于心理主人不能只讲道理所涉及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关于科学常识的问题已经讲完了,那我认为呢,我也已经把它说明白了,那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要掌握心理助人的方式和方法,必须了解什么是心理。相信各位家长们记住,心理不是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心理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和从道理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正好是相反的。那么心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那这个问题啊,理论上不难回答啊,科学心理学认为,学过心理的都知道这句话叫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但是我估计听我这么一说,很多家长呢,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我还是得打个比方。如果你没有吃过榴莲,榴莲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说,榴莲啊,是臭的那个东西,是臭的那个水果,听我这么说过之后,你知道了榴莲是臭的,记住了榴莲是臭的,这只是我给你的关于榴莲的知识,这可不是你的心理,当你亲口吃着榴莲,知道的榴莲真像我所说的那样是臭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到的那个臭的才是你的心里感觉,那就是你的心里,你的心里和我的心里不一样,这就像你吃到的臭的和我所说的臭的不一样,是一样的。那你没有吃过辣椒,也知道辣椒是辣的,但这是知识。当你吃过辣椒之后,或者当你吃辣椒的时候,感受到的那个辣,那才是心理,但是感觉。但是我在这里想请各位家长们了解的是,我们心理医生所讲的心理不是停留在只是感觉这个比较浅的层面上。现在我们还是继续来打比方,让大家学会一些技术,我让你咬了一口辣椒,刚才我说过了,你感觉到是辣的,并告诉我这个辣椒是辣的,这个时候我会让你再咬一口辣椒,再问你什么感觉,结果你告诉我说还是辣的。这个时候我会问你,尽管你咬了两口辣椒都感受到是辣的,你是否能够区分开这两口辣椒的辣度是不一样的?心理医生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那种被称为辣的或者臭的的心理现象,而是提升你区分辣的和辣的、臭和臭的能力。 我们把这种能力叫做智慧,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了新的问题,不是因为的知识不足,而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这就像一个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因为他不懂道理,不知道道理,而是因为他做不到,这是一样的,做不到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呢,也可以这样说,心理医生总是试图提升当事人的智慧,我们的心理课程也试图达到这个目的,那当然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些也试图是为着这个目的来走的。我想听我这么一说,有家长们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说区分能力就是智慧?回答这个问题呀?我还是请大家来记住这么三句话。我认为这三句话说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和希望。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叫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知道勇敢是人的低品质。一个事情你做不好或者做不成,一般不是因为你不愿做,也不是你不能做,而是因为你不敢去做。谁都知道,一件事情啊,只要我们去做,就有50%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不去做呢?如果不敢去做呢?结果只能是100%的失败。其实啊,人和人之间的愿望。差异不大。比如都想成功啊,谁都想成功,谁都想过更好的日子,这一点我想愿望都差异不大。但在绝大多数事情面前,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也不太大。从能力上讲,人家能够做到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那么我们为什么最终没有做到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我们在做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成功的喜悦,而是害怕失败的痛苦。我再给大家重复一下这句话,这在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上特别重要,就是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为什么不敢去做呢?因为我们在做的时候不是想到成功的喜悦,而是害怕失败的痛苦。心理工作者发现,人和人的胆量悬殊极其巨大。在所有的心理问题背后,家长们要记住,都可以发现恐惧的影子。一个人一旦产生了恐惧,即使知道什么千真万确的大道理,知道该怎么去做,他也不会去做了。这是第一句话,就要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的。第二句话呢,是和一句话相应的,说给我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能改变的,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接受。我们也常常这样说,对于看一个人心理健康不健康,我们就看他的三种状态之下,他的应对方式,我们一般的人就这么三种状态,相处的时候,一个叫顺境,一个叫逆境,不顺利了,还有一个呢,不能改变的绝境。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判断是这样判断的,在顺境之下,你能够学会享受,在逆境之下你能够学会承受,记住,是承受而不是忍受,那在绝境之下,你能够接受不能改变的东西,我们只能够接受。我也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的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家长们不能接受所造成的。比如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有个过高的期待,结果呢,就会适得其反,结果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而有的家长呢,他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希望他更上一层楼,希望他更加优秀,结果就是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是叫拔苗助长,导致逆反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一点你坐到我那个位置上,每天面对这些家长和孩子的时候,会看的一清二楚,那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长只有以自己的孩子为工具而争强好胜的那颗心,他缺乏的就是这样一颗平静的心,所以第二句话叫给我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第三句话才是我们所说的重点,前两句话都是铺垫,就要给我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去区分开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所谓智慧的心,就是一颗能够区分可以改变和不能改变的心。那所谓智慧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区分的能力。那讲到智慧啊,讲到区分,我们就把前面讲到的这些所有的内容给结合起来了。我们在讲第一个问题还记得吗?是关于科学常识的问题的时候,说到的是要学会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其实呢,任何判断都是区分,所体现的也都是一个人的智慧。我们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家长。就是有智慧的家长,那这样的家长他能够迅速去准确的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做出是健康不健康,不正常还是死亡的判断,从而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比如说当判断自己的孩子心理状态健康的时候,那他就给这个孩子讲道理,前面咱讲过了,道理只能讲给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听,当这个家长判断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健康的时候,那就不讲道理了,而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去问孩子的需求,去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说他就变陈述句为疑问句,大家都知道人性的本质时,谁都好为人师,当我们去变陈述句为疑问句和孩子对话的时候,那我们现在的家长就是学生,孩子成老师,那就满足了他内心的诉求,那当孩子他心理处于不正常的状态的时候,这个家长能判断出来,他就会顺着孩子说去感同身受,对孩子予以充分的共情。用老百姓的话说,孩子疯了,咱别疯啊。但我们看到的家庭当中呢,孩子疯了,他爹他娘比他更疯,所以你看到的就是一通混战。那当判断孩子的心理处于死亡状态的时候,你就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干脆就闭嘴不说就行了,因为他的心已经于死亡状态,他的注意,他的意识不在和你一个层面了,这是他的应对的方式,我们说不要用道理伤害了孩子。可不是说做家长的不要讲道理,那更不是让大家做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道理当然是可以讲的,但是我们跟孩子所讲的道理,最好是我们内心的信念,再强调一下,最好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比如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可以信赖的,我是可爱的,那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并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请家长们持之以恒的并且言传身教,直到给孩子建立起这三个信念。刚才说过了,未来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别人是可以信任的,我是可爱的。那么他也非常坦诚的告诉大家,如果做了父母的你还对这三句话有所怀疑的话,你本人的三观可能存在问题,那你所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不出现问题,你平常所讲的那些道理也不见得是合理的。第一句话,必须要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一个人之所以活下来,必须相信未来是美好的,那这是一个人活下来还继续活下去的根本动力。 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中最大的心理资源。尽管各种鸡汤现在你看到都在说要活在当下,但人呢毕竟是一种为了未来而活着的动物,如果没有了明天,今天我们正在做的和昨天已经做过去的都没有意义,那没有了意义,人就会彻底的绝望。据说这个潘多拉打开了魔盒之后,我们知道一个词叫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之后,释放到人间的所有的邪恶,比如说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等等,最终那个盒子当中留了一个东西,留下了什么呢?唯独把希望留到了这个盒子当中,我们说人可以一无所有,可不能没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孩子就可以战胜一切。希望呢就是相信未来的美好,一个对未来的美好缺乏憧憬的人,哪怕不是行尸走肉,也一定生活的十分的无趣啊。你看到人为什么自杀,这个自杀的人他的生活水准很高的,但是他为什么自杀呢?因为他绝望了。所以第一句话特别重要,必须我们做家长呢,要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未来和世界是美好的。
那第二句话呢,就是必须让孩子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可信赖的。从小就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之外,所有人都曾经是陌生人,只有不断的跟陌生人说话,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机会,才会有更少的纠结。更容易做出选择。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不是成功人生的经验,一个成功的人生永远不会和你说别和陌生人说话,这只是那少数人生失败者的教训。我们很多的人光去吸取教训,往往去忽略掉了成功者的经验,只有告诉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就够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可不必再说。一天到晚让孩子防着人,你想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怎么能够建立起来,这一点是希望我们引起高度注意来的,这是心理工作者和一般的我们大众所说的话是不一样的,那么家长们需要知道的是:对孩子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对孩子必须的观念教育,这是两回事儿。那么安全教育呢,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提醒,并且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所警惕,而观念教育呢,必须通过一贯之的教导,让信任这个观念在孩子当中真的扎根,安全感的缺乏,我们知道是人生最大的障碍。而人生最大的这个障碍叫安全感缺乏,它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不自信,就是自卑,也不能够相信别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啊,不是因为自信才去相信别人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相信别人,你才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的。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你在生活当中,你也看到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而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那我再给大家强调,做父母的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是因为自信才去相信别人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相信别人,你才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的。
第三句话呢,就是必须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我的可爱之处首先在于我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像爸爸妈妈一样,遗传的基因决定了我就是一棵柳树,哪怕我生活在一片挺拔的杨树林当中。 仍然能够自我欣赏自己的婆娑之美,因为柳树就是有婆娑之美,杨树才有挺拔之美。我和你不一样,但是我和你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可爱是我本身所固有的,这与我的成绩,我的长相以及我所拥有的那些东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因此,当我们做不好的时候,当我受到委屈的时候,当我被冤枉的时候,我会保持我的自信。即使我的自信没有了,我还能保持或保护我的自尊,为啥呢?因为我是可爱的,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都是被亲人们用笑脸、圆脸迎到这个世界上的。可为什么随着慢慢长大,就觉得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了呢?为什么亲人们的笑脸经常会变成冷面?父母们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可爱吗?你觉得你的孩子可爱吗?心理医生可以告诉你,这两个问题其实有着相同的答案。
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教育,也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应该什么样的人呢?是具有阳光心态的人。那马上可能就有人问我,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阳光心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说阳光心态就是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相信别人是可信任的,相信我自己是可爱的。心理医生坚信,只要父母的心中充满阳光,孩子的未来就不会有黑暗,所有黑暗都是暂时的,都会最终被阳光照亮,我坚信天底下没有比给孩子展示美好,信任和可爱更好的教育了,那作为家长我们无论是讲道理还是使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至少也是能够做出某种符合我们期待的改变。
这又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悖论,这个悖论呢是有这么三句话组成的,我也希望家长们能够记住,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你让这个人感受到了您对他的爱,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您让这个人感受到了您对他的尊重。第三句话特别重要,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你让这个人相信,即使他不改变,你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把这个悖论,也就是刚才这三句话放到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上,放到我们懂心理而不是讲道理这个层面上。我们做家长呢,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假如你是个妈妈,你是个爸爸,你可以每天对自己这样说,我永远不可能改变我的孩子,除非我让我的孩子感受到了我的爱。 我永远不可能改变我的孩子,除非我让我的孩子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尊重。我永远不可能改变我的孩子,除非我让我的孩子感受到,即使我的孩子不改变,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记住,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给孩子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而不只是我们给孩子尊重;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能接受孩子的不改变,而是我们自己觉得能够接受孩子的不改变。我们给的和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一回事,也不在一个层面。我们家长以为自己给的是蜜糖,孩子感受到的很可能是毒药。
如果一个家长总停留在自己给什么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心理医生就会认为这个家长是高度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的家长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其实所爱的只是他自己而已。这样的家长只会讲道理,只会从自己出发,自说自话,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会想到孩子在听了他所讲的那些道理之后,会激起怎样的心理反应,那这样的家长就是那些口中说着爱却面目狰狞的家长。再强调一下,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孩子需要什么,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我再给大家说一遍,强调一下的是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比知道自己给孩子什么更重要。 知道自己孩子需要什么,比知道自己给孩子什么更重要。家长们切记,你的孩子高兴和您和孩子之间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言谈举止和你所作所为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前面我们讲过了,同样的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成立的。如果你的孩子高兴了,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没有满足孩子需要。
高兴不高兴,我们把它叫做情绪,情绪的高低和好坏,是欲望的满足还是欲望的欠缺?那么家长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是外在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到的。比如说最重要的面部表情,家长们要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欲望或者是要求,那么了解了欲望和要求之后,进而就可以去与孩子探讨,并合理的满足孩子的这些要求。
那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心理助人的意识要远远比具有与心理助人的知识和技能要重要得多。有这个意识要比有这个能力和知识要重要多。那么在和家长们的交流过程当中,这么多年来我就发现,当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其实他一点也不缺心理学的知识,也懂得一些,比如说要沟通,不要说服这些心理助人的技术。但是,这些家长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意识是缺乏的。我们知道,没有意识,没有觉察,知识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就像那些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当这个事故发生之后,不用调查,你就会发现,这些责任人其实一点也不缺安全知识。他们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意识。 所谓警钟长鸣,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持觉察,要有安全意识。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给家长们提示的就是,当你的孩子有问题,当你的孩子不尽人如意的时候,当你去帮助孩子的时候,你要有心理助人的意识,而不要再去讲那些道理,不要轻易的动用你所学的那些技术,一个家长没有帮助自己的孩子的这种心理知识和心理技术,别人可以帮你,你不懂,别人可以帮你,专家可以帮你。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缺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出判断的意识。那就只能给孩子讲一下大道理了,那你的孩子也就难逃被你的道理所伤害的这样一种必然的命运。不要用道理去伤害孩子,我们要拿起心理助人的这个武器来,但是拿起这个武器来之前,你可要有心理助人这个意识,不要单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这个层面上,要有了意识才去调动知识和技能,最终把我们的亲子关系搞好,把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