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年少不读沈从文

年少不读沈从文

作者: 芝彤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16:20 被阅读0次

从四川过湘南去,至湘西边境,有一处叫"茶峒"的小山城,墨竹、渡口、白塔、谷仓、渡船、吊脚楼、清溪,带着翠翠纯净的眼眸,二佬俊逸的歌声,祖父沉厚的嗓音,黄狗呆摇的尾巴,文学界最飘逸卓群的仙女,便由此如水墨画般渲染开来。

故事的主角不多,少女和老船夫祖父,船总的儿子兄弟二人,他们出生在乡野,说最粗野的话,却有着最纯粹最清洁的精神,这些活泼的生命,充满着淋漓的元气。他们光彩照人、胆大妄为,要哭则大哭,要歌则大歌,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而强烈。他们不懂虚伪与矫情,不懂阴谋与算计,一切都在明里亮里,一切都显得豪放与庄严。

想来是湘西芳香沁脾的土地,青翠逼人的山峦,延绵千里的沅水,哺育了沈先生穿越浮华表面的眼光,淬炼了那朴素单纯、正直和平的笔触。

这个时代的激进狂飙,人们被物欲横流和金钱主义的浪潮推动着,推动着,渐渐浅薄庸俗,腐化堕落。我们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奔波疲倦,猛地停下脚步,却只剩迷茫而已,纯洁自然的爱与人性,或已成为时代的奢侈品。我们民族遗忘已久的精神和性格,也许是最原始的山间才有的清流。又或者,如今的边城,也已被各种各样的旅游产业包装成了金杯银盏,随着时代的激流在山间的险滩不断前行,边城亦再无清流。

故事不长,剧情也并不繁杂,在纯澈的文字绘来,少年读之,平静如水,经年后再读之,内心又似波澜暗涌。许是我文笔不够,描不出这股暗涌,如同故事里最美的爱,不说,便随风歿入水底,暗涌之上便依旧平静无澜。再回味,已是说不出道不来的韵味。

沈先生1931年写出了《边城》,时年29岁,已过了少年年纪。人言道:年少不读沈从文,读懂已不再少年。我们少年不再,我们该读一读沈从文了。

《边城》语录:

1.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3.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4. 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5.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6. 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7. 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8.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9.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0.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11.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相关文章

  • 年少不读沈从文

    从四川过湘南去,至湘西边境,有一处叫"茶峒"的小山城,墨竹、渡口、白塔、谷仓、渡船、吊脚楼、清溪,带着翠翠纯净的眼...

  • 年少不读李宗盛(十三)

    滚石时期的李宗盛,开始展现出点石成金的魔力。 那些年,经他手捧过的歌者,没有不红的。 陈淑桦早年只是个没什么辨识度...

  • 年少不读李宗盛(九)

    总不被看好的李宗盛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事实证明他确实有音乐上的才华。1982年,《小雨》一曲蝉联台湾《综艺100...

  • 年少不读李宗盛(七)

    然而前途究竟是渺茫的。 因为服兵役关系,木吉他合唱团最终解散。为了拿到毕业证,李宗盛还在学校里苦苦煎熬。熬到最后,...

  • 关于青春-1

    年少时,总是不可一世,狂妄自大。以为自己不读初中、不读高中、不读大学,以后随随便便找个工作都能养活自己,养...

  • 江歌:为你的善良勇敢点赞,但善良不要给“白眼狼”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妈以前说过这话。后来,我问我妈“为什么呀”?我妈告诉我说,年少、血气方刚的人...

  • 少年读不懂林教头,读懂已是中年人

    中国人有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年少气盛读水浒,总喜欢那些血气方刚的英雄:武松、鲁达、李逵........

  • 小说的天花板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原因嘛,少不读水浒,年少气盛,侠义云天,读了水浒,更助长了侠气,容易冲动,稍有不慎...

  • 年少不懂沈从文,读懂已是山中人

    文:轻水兰洲 【首发头条,侵权必究】 少年时期读《边城》,总是会为了翠翠的爱情而惋惜,为结尾傩送的归期不定而惆怅。...

  • 年少不读李宗盛(二十六)

    那之后,李宗盛近乎封笔,再没怎么写歌。他离开乐坛的2000年,在一家只有四个员工的公司里,一个叫杨峻荣的人,发现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少不读沈从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t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