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很久之前就知道自己喜欢的文体,包括小说,好的诗歌和散文。小说,是因为被情节所牵动,被人物所吸引;诗歌,是智慧,灵性的结合,如果加上了深情,则变成了好的诗歌;而散文,则信马由缰,因真而坦诚,是一个精灵,穿过心灵的田野,徒留亲切与感动。
《度光阴的人》就是这样一本散文集,封页深蓝靛蓝,给人纯净与宁静之感。拆下腰封,折成书签刚刚好,翻开书,是朴实清新的植物照片:洁白的梨花,碧绿的红薯叶,雨后的野艾草,风吹过的麦田,每张照片都是那么地真实,未经过一丝修饰,感觉就像平时兴起随手拍下的那样常见。而后写自己的家族、自我、爱人、故人与故土也是一样,因没有一丝包裹的真实而有强烈的代入感,因强烈的代入感而感动不已。
大部分搞心理学的,上来就喜欢帮忙找几个防御机制。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几乎想象不到,如果没有那些用来抵御外部风险的保护壳,这个人将如何活下来。我们提倡的是能够拥有灵活的防御机制,可以变通,可以解除。
在面对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候,脱下伪装,尤其重要。苏辛就是这样做的。她在文章里肆意地释放自己真实的天性,温柔而又坚定。
她出生在河南省中部,一个平平无奇的地方,可能她也曾想过逃离,走过国内8个省市20多个城市,最后热爱的还是故乡那些景、那些停留在味觉记忆深处的食物,作者在故土那一篇写尽了那仅仅是看着文字都能闻见香味的食物。
这些让我想起读研时的朋友(她也是河南的),曾和她生活过一段时间,米糊涂,面疙瘩,烧饼是她的拿手好菜,还有洗出来的面筋,好吃又好做,虽然我看着还是弄不来(囧)。在想象与回忆的同时,心中浮起的都是满满的爱意与幸福。
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造成个体更大差异的却是家庭乃至家族。苏辛的家族在她的叙述下,变得沉重而又能够承受,这当然有她不竭余力的努力。她父亲从小没有爸妈抚养,父母在婚姻中无法理解对方,终致较为弱势的一方——她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她初中时),她自己也因小儿麻痹症而瘸腿。这些看来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父亲在对抗疾病与贫穷的过程中,最后也终于心平气和。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一个患病的母亲,对于任何人而言,应该都是不容易的吧!在苏辛的文字里,我看不见这种写实的疼痛,然而一句“母亲,爱你,是我唯一的出路”却让人感受到那种重重拿起之后的轻轻放下,有一丝无奈,却更多的是豁达。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不会懂得,这样的和解有多么困难,以致我都有一些不相信,然而,我在她的文字里,看到了深切的爱意,终让我相信。而最终母亲也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病情逐渐好转。我想,这也可能是爱所带来的回报吧!
而后,是对自己以及朋友、故人、爱人的回忆,这些回忆都那么可爱而又珍贵,正是那时候的人陪自己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光阴,逐渐完成属于自己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