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刚参加工作时非常上进,工作认真,从不缺席各种类型的聚会,经常把自己喝的晕天倒地。
他那时候总说,男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人脉。为了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子,他从不放过任何机会,一定会主动结识一些形形色色的朋友。
他常把张总、王总、孙总、李总挂在嘴边,在公司也总是自诩自己路子广。
有一次,他的上司让他去联系几个大客户销售公司新代理的产品,他电话打了一圈,一个客户也没约过来。他还想大家是真忙,没时间,可是上门拜访也没能卖出去一个产品。
后来家里遇到急事,等着用一大笔钱,他四处求人却处处碰壁,才明白自己以为的人脉,不过是些泛泛之交,只是酒场上干过杯的陌生人。
真正帮他的,却是那些被他忽略但关系交好的同事和朋友。
有句话这么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好朋友不用你刻意处。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通过网络来扩宽自己的人脉圈子,不断关注各类名人大咖、企业精英。
我在各类职场APP上观察到一个很典型的现象,真正的牛人大咖,他们对他人的关注量很少,且很有针对性,而被关注的量又非常大。
这一点,很像新浪微博里的大V,粉丝量几十万上百万,关注人数只有几十上百个人。
而很多普通的新浪微博用户,粉丝只有几十个人,关注的人却几百甚至上千人。
其实,各个圈子、各个层次的人在互相传递、交流信息的时候,都会有各自圈子的方式。
做生意的可能喜欢喝茶、喝酒、打牌,搞文艺工作的喜欢举办家庭聚会、文化沙龙,玩音乐的凑一堆就是玩乐器唱歌,打游戏的基本在网吧集合……
一个穷学生和一群家境富裕的学生待在一起不会真的快乐,一个普通小职员和高级白领做朋友也不会真的有愉悦感。
一个人就代表着一个圈子,一个陌生的圈子,硬挤是挤不进去的。
所以,一个想做出一番成绩的人,要想主动拓展人脉,需要我们从自身开始做足功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积极良好的状态,在某一方面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创造自己的关键词。
个人品牌就是你的标签,是别人提到这个名字联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
比如,罗永浩,非常多的80后都认识他,也能联想到他的诸多身份标签:新东方英语老师、老罗语录、理想主义者、牛博网、锤子手机等等,罗辑思维罗振宇还曾对罗永浩进行过破纪录的长达8个多小时的电视专访。
这是近十年一个比较典型的普通人逆袭成为大咖的案例,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生活中,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物,你知道他、认识他,他或许还不认识你,但是你并不是直接认识这个人,而是通过某件事物或者别人口中的评价才有机会知道这个人。
再比如,我是通过某一篇文章,知道了擅长自黑的女作家咪蒙,也是通过写作的朋友圈子认识了畅销书作家信周,校园作家童以若,漫画家满满。生活中,也是通过很多渠道认识了一些做企业的前辈和年轻的创业者。
也许,从这篇文章开始,你们也会认识我。
我叫Derek,中文名蔡东方,是一个九零后斜杠青年,从三流的野鸡大学辍学,对人生不甘心,让我走上创业路。我曾经一年赚50万,也在一年时间赔光50万。我走过很多错路、弯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失败,依然站起来继续挑战。我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企业家前辈的认可和指引,今后也希望能继续在创业这条路上创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总结一句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只有当你自己足够优秀,才会吸引别人的关注。
沉下心打磨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个体,不用着急,人脉自然会水到渠来。
关注“非常先生”和我一起成长,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所见所闻所想。
我坚信,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