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方法初探》学习有感

《学习方法初探》学习有感

作者: 岁月蹉跎_9515 | 来源:发表于2020-07-09 19:21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赵国丹(西格玛教育讲师)
    学习者:余国安(重庆市彭水县龙溪镇万家山村小)

    每周在西格玛教育VIP微信群都会有一些直播课,这周(7/6—7/12)的学习主题是《学习方法初探》,国丹老师把这个主题分为三节课,第一节是7月6号周一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第二节是7月8号周三晚“学习方法答疑解难”,第三节是在7月10号周五晚“学习方法群训练课”。通过这三次课的聆听,浅谈一下我的理解和感悟。

    国丹老师在这周重点与大家分享到了“四习”法:即预习、学习、复习、练习,这四个学习步骤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不陌生,我们也都是用这些方法步骤,部分学生为什么就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呢?也许就是学习方法的火候不到位吧。比如说很多孩子的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是去帮老师看一下今天的课程是什么,没有真正去领会哪些是自己可以学会的部分,哪些则是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学会的部分;哪些是属于基础的,哪些需要思考升华的等。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在说教,不知道他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他的思维模式,所以导致知道的部分学会了,不懂的部分还是处于不会的状态。对复习过程来说我也是个外行,我觉得应该是以点带面,而不是像学习的过程进行泛泛地重复,得抓住要点进行,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只会对他还处于模糊的部分感兴趣。练习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虽然题海战术是不被大家看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了练习后果是不是会不堪设想呢。

    运用学习方法的重点就是用来答疑解惑,从而解决我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国丹老师谈到苏格拉底的问题论,就是学习越多问题越多,这一点有些人是没有很好理解的,如果说把这个理论放在班级学生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后,真正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孩子往往是班级中的优等生或者说尖子生,只有这些孩子学到的问题的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那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才会越多;相反那些班级学困生是基本上不发言的,就连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他都还在那里困顿,无法跳跃,所以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问题。同时我也非常欣赏爱伊斯坦对教育的本质论断:教育是“人们忘掉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留下的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素质。”这句话是非常具有哲理的,我们作为教师也是很有感触的,我们现在每天的工作并不是去把我们以前学知识进行复述,就连我自己来说以前学的东西现在也记不住多少了,而我们现在剩下的就是认知和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完成学习与学会学习

    学习是每个人必备的课程,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想要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心理素质与能力,拓宽我们的交往与礼仪等等,都是离不开学习的。我们人不是什么事情生来就会的,所以我们都要不断地学习。在前面的讲座中,国丹老师曾经讲过一句话:“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这里我不妨谬论一下,顾名思义,“边学边做”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把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实践运用,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属于完成学习,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和大部分初中生都是在做完成性学习;“边做边学”是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去总结规律,获得学习的经验,属于学习的中级阶段,属于学会学习,我们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做的就是属于学会性学习。真正理想的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这是那些读研或读博的高材生在科研领域的课程学习,对于像我们在一线工作岗位的学习者来说是选择与工作有用的部分,摒弃无关的部分,属于运用性学习。看来只要有生存愿望需求的人就得要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好像是适应所有思维正常的人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

    对于我们每个学习者来说,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是捷径、是桥梁,优质的方法却是电梯。比如我们一班学生,不管学生人数多少,我们老师运用的是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总会出现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出了智商和学习动机而外,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方法不同,学困生用的是死记硬背,中等生用的是理解记忆,优等生却是用的形象逻辑思维,所以学习方法决定成效。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同类型的孩子运用不同教学方法。这句话是听起来是很有哲理的,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对教师来说是不很实惠的,比如一个中等班级按40人折算,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时抛出几种或几十种教学方法,一个老师基本上在一堂课或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段的学科在教法上都是如出一辙。所以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师的教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每个学生在相同的教法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感观、不同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状态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所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内驱力与学习外驱力

    学习过程是孩子驱动力的表现,内驱力即兴趣,如果孩子的兴趣一但被抹杀,真的很难让孩子喜欢上枯燥的学习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孩子喜欢篮球也好,喜欢画画也好,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接纳他、尊重他,让孩子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任务。孩子不喜欢数学,那就用游戏的方式辅导他,让他在愉悦的氛围中重拾对数学的兴趣。孩子不喜欢背古诗,那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让他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后自觉学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属于外驱力,外驱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哪怕孩子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善举,家长或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孩子会因此变得开心。为了让这种开心延续下去,孩子会做更多更好的事,以期获得更大的鼓励。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做好事——得到表扬——做更多好事——得到更多表扬。当孩子不断地被允许、被肯定、被鼓励,从而驱动他不断变好变强的力量,培养孩子主导的权利与能力,塑造孩子内心对知识渴求的愿景和动机,这才是真正能驱动孩子自己内心动力的马达,向着他美好的人生梦想进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方法初探》学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as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