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日更,接昨天的话题,关于上课需不需要记笔记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课堂笔记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式。(至少针对我个人而言)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以上文字摘录自“百度百科”之《课堂笔记》(我剽窃,我有罪,我承认。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理论方面的定义)
在黄老师的论文写作课上,老师让我们不用做笔记而是听他讲课。我个人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本节课的课件ppt已经发送给课代表,大家不必担心,也不必为课件的问题做无用功;二、大家不要因为光顾着记笔记而耽误了上课认真听讲,笔面上的东西是死的,而讲课的内容和传达的精神是活的;三、估计也没人去记笔记,别假装记笔记,把手机放在笔记本下面,低头玩手机,都看我!(这条是我编的,音乐学系的同学们真的是太努力了,节节课坐第一排,英语课玩命抢答着问题,天天读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让我这个刚从表演专业转行过来的新生有点不适应,怎么像是从艺校、附中来到了普高的感觉呢?以至于上专业课的时候,我天真地问导师:“咱们系的同学天天读书,难道都不用练琴的么?”(ps:这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改天专门拿出一次日更和大家交流一下)当时我的导师对我......地笑了笑,不方便加形容词,请大家自行脑补当时的画面);四、呃...(欢迎黄老师加以补充说明)
其实呢,相信会有同学们是为了学习而记笔记的!例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由于时间匆忙,请大家忽略本人的潦草字迹
从小学毕业以后,基本上就养成了一个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讲的习惯。感觉每次上课不带个笔和笔记本心里就有些发慌,感觉这节课白来了,留下不了什么回忆,也获得不了什么收获。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总结课堂笔记,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思维时时刻刻跟着老师走;另一方面在课后、期末复习的时候,有个依据(手里有笔记,心里不慌)。最重要的是,新的知识和所学内容在写过一遍的情况下,印象会更加深刻。古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当听到不能记笔记的时候,内心还是比较压抑的。
当然,记笔记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上瘾。记得多了,久而久之,会对精巧的笔和精美的笔记本以及中国汉字的书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毒后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剁手,哪怕价格昂贵,哪怕几辈子都用不完(本人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笔控,看见文具店就走不动道,欢迎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
由于每个人的写字习惯和文化程度不同,记笔记的速度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同学会问,老师讲的太快,手写速度跟不上ppt课件怎么办?这就引出了文章标题的第二句:“烂笔头不如摄像头!”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具有拍照功能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本科时我还特地准备一个数码相机来拍老师上课时的课件,现如今只用一个手机就足够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这是10月26日周五上午李秀军老师给我们上的《西方声乐文献课》的部分情况和课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这是刘嵘老师版的论文写作课程的上课情况
像这种一股脑儿、一波流的课件照片,充斥着我手机的相册中。我们在做课堂笔记的时候,可以采用先拍照、后整理,随手记、勤质疑的方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例如:黄老师说的“教育大势需要我们刻苦学习(三次会议)”第一次是9.10全国教育大会,第二次是6.21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大会,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什么是“四个回归”?具体的内容,需要我们格物致知的精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至于黄老师提到的第三次会议,我们无从知晓,也无法妄自猜测,只能保留心中的疑问,等待时机,再次虚心向老师请教。
还有的同学认为,我用电脑、用手机打字来代替传统的书写,效率更高,更方便,更快捷。的确,电子产品比传统书写来的更简便,省去了买钢笔、买钢笔水、上墨水、弄一手墨水还得擦的一系列繁杂,但是在你“啪啪”打字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传统书写“沙沙”的乐趣。试想当你记了满满一本笔记,收获了满满一本知识的时候,自豪感会不经意的油然而生。更何况当你在上课认真用手机记笔记的时候,突然微信好友问你中午吃口啥、手机淘宝提醒你双十一该剁手了、银行突然来条短信催促你这个月又要还贷款了的时候,上课听讲的注意力能集中么?
举一个最直白的例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这本《中国古代音乐史》,蓝玉崧著,吴大明整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它是在蓝玉崧教授1956年至1957年间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内容的基础上,由蓝玉崧教授当年的学生吴大明先生根据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书,得以问世。蓝玉崧教授的这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遗著,也饱含着整理者吴大明先生的诸多心血,现今,如此书这般由学生主动替老师整理音乐遗著并出版的情况还寥寥无几,该书的出版,无疑是在展示“学术”和“知识”的同时,更成为作者和整理者之间浓厚而真挚的师生情谊,以及他们“以诚待人”、“以诚治学”之人生态度的有力见证,此书用铁一般的事实向读者及后人做出了我国“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表率,这些在倡导感恩、诚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显得难能可贵。......正所谓“师呕心沥血博学传授,生不负所望铭报师恩”,此书背后蕴含着作者与整理者为人、做事的人生理念。他们诚挚待人、严谨治学的人格魅力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向我们昭示着以诚待人、以诚治学的深刻道理,非常值得发人深省。”——摘自《解读蓝玉崧-吴大明<中国古代音乐史>》一文,作者:黄妙秋
这本著作就是课堂笔记的一个很极端的案例。在佩服蓝先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和感谢吴先生当时的认真与辛勤!
最后,我想用一首改编自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1928—2017)的代表作《乡愁》的诗歌,结束今天的日更:
“小时候,学习是一声清澈的下课铃,贪玩的念头,总是有盼头;
高中后,学习是一个大大的教室,我坐在这头,校花在那头;
大学时,学习是一间窄窄的琴房,练琴在埋头,吃尽了苦头;
而现在,学习是一声敷衍的答到,教授在上头(讲知识),我们在低头(玩手机)。
说到底,学习并非一句响亮的口号,不光在口头,还要记心头!”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摄像头。摄像头不如记心头,记心头也别出风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018年10月27日 凌晨3:08
于北京 西城 大北居
(精力有限,才疏学浅,欢迎指正,望多包涵)
明日预告:关于读书笔记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