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放学,我开车去洗车,车太脏了。然然打来电话,话语中有指责、有委屈。
“妈妈,你怎么不来接我?”
是的,我已经很久没有接送然然上学、放学了。我觉得然然长大了,需要学会独立,但是我也知道然然依然还是个孩子,仅仅是个孩子,还是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关注。
“然然,妈妈现在在洗车,我们一起往中间走,走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会合好不好?”我试探着询问。
“妈妈。我害怕,我能和你一直聊着天吗?”
“当然可以”
于是,我和然然一边说着,一边走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然然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我正在过马路,就听电话那头然然大声的笑着,我找不到。周围寻找,在路边的大石头上蹲着一个小孩。
然然跑着扎进我的怀抱。忽然柔软了,我应该是然然最温暖的怀抱!
就这样,我们一起去洗车。路上,然然吞吞吐吐的说:“妈妈,我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
“然然,你想说就说,不想说就自己想想”其实,我的内心很想知道但是还是要忍住。
“妈妈,我还是跟你说吧。今天上数学课我被老师打了”
“哈哈,为什么?打哪里了?”
“我想看看砝码是多大的,用手去拿就被老师打了。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然然不想上学了?”我就是重复了然然的话,什么都没有说。(内心其实很翻滚,幸亏用了“反射式倾听”)
妈妈没有说话,然然也没有说话。
“然然,你想哭吗?想哭就哭吧。我们周围没人,我们就哭到前面的马路边,因为再往前就会碰到人了”
“妈妈”一声妈妈后就是大哭。我心里反而踏实了,发泄了。
“然然,我们哭到路口就停下来好吗?”情绪到一段落。
晚上,回到家,妈妈不督促,不监督,然然很自然的就去写作业。
爸爸开始检查然然的作业并签名,有个错误的。
“然然,又错了一个,大玉还漏了一个字,怎么这么不认真”。爸爸说完我就知道会有事情发生。爸爸的这句话犯了好几个错,“又”“还”“不认真”,翻老账、贴标签。
然然嘟着嘴,眼泪流出来,不开心。
“过来,快改”表情、语气开始了
然然一句话都不说,身体不动,明显的抗拒。
爸爸生气了“你怎么连回答都不回答,真气人”
爸爸和然然之间的气氛不对了,妈妈出场,再不出场可能问题会恶化,典型的“权利争斗”
“然然。来妈妈抱抱”然然没有动,思想的抗拒,身体的抗拒都表现的很明显。妈妈伸出手将然然拉入怀中。感谢爸爸这时候的回避,爸爸去厨房刷完、打扫卫生,看见爸爸的背影,我没有责备,爸爸已经很努力的在学习,而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妈妈开始跟然然沟通,理解、接纳、就事论事。刚开始,然然很抗拒,于是妈妈将她带到家里贴着的“正面管教情绪脸谱”
我让然然根据正面管教情绪脸谱
然然指了指爸爸,爸爸是“生气”“暴躁”“愤怒”
妈妈是“平和”
然然是“生气”“内疚”“愤怒”“无助”
就是这样神奇,孩子和大人的问题都表现了出来,正好爸爸从厨房出来也参与了。爸爸笑了笑,我知道爸爸内心会有很多的反思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认知生活。然然说过妈妈改变了,妈妈的情绪现在更多的是“平和”,她觉得很安全。慢慢的聊,我感觉的到,我走进了然然的内心,这让我想起了刘老师说过的“亲自关系优于教育”。最后妈妈提议和然然一起去抱一抱爸爸,然然排斥,“不好意思”,最后我和然然从背后抱住了爸爸,爸爸“被吓到”,我和然然一人给爸爸的屁股一巴掌结束了“权利争斗”。
反思:我觉得利用情绪脸谱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后面妈妈还是“强迫”了然然跟爸爸和好,应该尊重然然的感觉和选择,我就权当“引导”吧,错误是学习的机会,下次不会“软强迫”然然做出“对”的事情。
第二天,我和爸爸通过微信对此事进行了交流。
孩子慢慢长大了,做父母的也是有保质期的。不能任意挥霍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不能等到孩子不再信任的时候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