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在写什么?据说背景是参与变法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县官欺辱他,不但不按照应有的待遇提供住房,反而是三迁其居,越来越破,越来越小。刘禹锡为了表示自己没被压垮,写下这篇《陋室铭》。
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解说成内心里有了精神,就可以自得其乐,可以联系孔颜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与之对应的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乐不是因穷困而乐,而是在穷困中不失其志,乐在志中。德在,乐不止。刘禹锡与之呼应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就可以与刘禹锡的处境相关联了,刘禹锡也可以借此精神挺立自己。
仅此为止吗?
文章末尾的“何陋之有”,是否有另外的意味呢?
《论语》中的相关文字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段文字在说明什么?这里面表达的是儒家的内在思想,即教化百姓,文化灌注。君子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此,此地简陋,没关系,只要积极的建设,未来会很美好。何陋之有,不仅仅是不在乎此刻的简陋,更想说明可以通过建设而变得更美好。
刘禹锡毕竟是儒家思想的秉持者,不会因为被贬官而抛弃自己的思想,遇到困难可以权变,甚至如孔子之“乘桴浮于海”,此刻深居陋室已经是如颜回般“在陋巷”,但内心的希望是否已经熄灭了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在干嘛呢?这些行为是道家的行为吗?
似乎不是,因为那些道家的隐逸者,基本上是种地自给。《论语》中有这样的记录:
荷蓧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才是典型的道家人物隐匿的生活方式。
但刘禹锡还聚集这些鸿儒谈笑,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必定是志同道合者,鸿儒的志向是什么呢?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不是天真,不是穷乐观,而是如子路言: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虽然刘禹锡此时身边的鸿儒,很可能都是被贬或者失意者、不被重视者,但他们作为儒家人物,不会消极,而会努力的保持内心的仁心不死,等待机会。即使是抑郁性格的柳宗元,不也是“独钓寒江雪”,这不就是坚持吗!
开篇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指谁?龙又是说谁?仙何以使山名?龙何以让水灵?应该是仙和龙能使山和水得到丰富与建设,赋予山水以新的意义。仙和龙是儒家的形象啊!结尾的“何陋之有”也正是满怀希望的憧憬,与开头的精神气质相呼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皆因主人而扬名,主人为什么能扬其名?一个人的名声哪里来的?只能是功业!所以说,表面上刘禹锡是自我标榜,自比品行高洁者,但潜意识里,是儒者对未来的希望,是“兼济天下”的雄心。只是表达得比较隐晦,而非直抒胸臆。
《陋室铭》,一部逆境儒者的宣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