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现在的选题是没有问题,数据不能保证的的原因是内容能力需要增强。(我写的几条微头条都是非常的慢热,慢慢才起来。语言能力不够。)内容和什么相关?(是由什么组成的?)素材,句式,修辞手法,叙述方式都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2.我经常说:“我们和全职编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交流的问题。”
我也跟人说:“不要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你更多的是去和师哥师姐、导师、同学去交流学习的事情,去交流工作的事情。”
我能发现别人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自己也有很大的交流的问题。写了这篇文章之后,要更加注重交流。
我自从知道稻盛和夫每天再忙也要读书,哪怕是读一两页。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染,所以我也要求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完成给自己定下的阅读目标。
作为一个写作者,阅读是每天的必须项,而不是选择项。我去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每天和作品交流,不就是我们最正经的事吗?
不和作品交流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
我发现我每天坚持看《朗读者》、看书、看文章、写文章这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你要在那个领域发展,你就去找这个领域的作品,人物跟他们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当我知道这个交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去读余秋雨的《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和中国文化去交流。(这样自己会了解的更多)
我还梳理了近代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
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贾平凹,曹禺,莫言,钱钟书,汪曾祺,王安忆,徐志摩,余华,阿来,金庸,史铁生等。
当我有了交流心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事情都被链接起来了。比如我看朗读者的时候我们写过很多的好选题我都在《朗读者》上看过,有毕淑敏,马伊琍,袁泉,叶嘉莹等。
我读《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时,这本书就写到了梁思成然后提到了贝聿铭。贝聿铭这篇文章是几百万的推荐。
校长说的好选题就在我们身边,这句话没有一点毛病。
抱着交流的心态去学习,确实可以和很多东西产生联系。当你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的时候,你的联系会更多,当你写作的时候会更加流畅。
凡事抱着交流的心态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昨天看《朗读者》罗大佑说他从台湾到香港,香港到纽约,纽约到北京还去过日本。我就想着自己也要和他一样,去美国看看,去日本看看。这就是抱着交流的心态产生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