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佩的人——L先生
对于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人,自己也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
有一句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这几年,我也接触了好多“老师”,也阅了不少的老师,目前我认为在我心中排前三的,第一位是师父(其实就是信任),第二位是L先生,第三位是龙兄老师(平台非常棒,多融入)
今天要说下L先生,他真的是一个宝藏,总是舍不得去和别人分享,但是又特别的想去分享……因为他真的说到我的心坎里面了;
你有过将公众号文章打印成书的经历吗?
你有过读一篇文章就心里安定的情境吗?
你有过读文章读到醍醐灌顶的感觉吗?
这些都是L先生带给我的……他总能准确的描述出我的感受,并且能够深入剖解背后的原理,而且能够给出解决的方案,真的让人觉得他的文章真的可以全文背诵,全文摘抄;
所以,即使我个人付费学习已10万+,但是,L先生永远是YYDS,我要紧跟他的步伐;
今天我看到的文章:是别多想,去行动。
我曾经听樊登说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两组分别去设计一个艺术品,一组要求设计的越多越好,另外一组是要求要设计出最完美的作品,最后发现两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设计之后,最完美的作品全部都是处于第一组,所以要去做;
优秀的人大多大多有一个特征,就是行动力很强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但一旦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的超过“做错”
当你纠结一件事情到底要不要做的时候,那就一定要去做。优先选择去做,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常见的心理状态:
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不够优秀」;
我无法接受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
因此,我必须等一切准备好,确保能得到满意结果,再行动。
那么应该怎么想
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以为这我不够优秀吗?
别人认为我不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吗”
只有且都准备好了,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分析(1)
结果:不是关注结果,而是关注“我发生了什么改变?”
量化目标,关注结果,其实是一个“无奈”的方法,而是一位内我们难以衡量成功,才需要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关注自己每一天的变化,成长,状态、和感受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是优秀;
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让自己的每一天都保持成长和进步
比“以前的自己”做的更好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针对(2)
“我自己觉得自己优秀是不够的,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让外界也认为我「优秀」,才可以。”_中心化效应
把自己从别人的目光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别人需要怎么样」
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针对(3)
比起外界的评判标准,更多地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许是一种让你摆脱压力和束缚的方式(关注自己)
L先生建议是从自身出发,关注自己的想法,关注自己的感受,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针对(4)
目标是什么?是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得到成长
具体包括:
1)整体满足及格线,不出错,达成最基本的要求。
2)在平均期望的基础上,再争取做出亮点,而不是追求完美。
3)留出改进、提升、完善的空间,让自己可以不断迭代优化它。
最后:
不要太注重结果,只要让自己多迈出一小步,就可以了
不要太关注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不要把标准设的太高了,要注意多元化和连续性
没有“准备好”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适的一天
“少权衡,多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