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伊姐跟我说,她儿子4岁了,太爱看电视了,周末时一看就是4、5个小时。眼睛都不眨的,直勾勾盯着电视,也没带孩子去检查过眼睛,但是真得非常担心孩子的视力。
于是我就跟她聊起来,问她孩子为什么能看这么久,父母就不阻止吗?
她告诉我,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不好好吃饭,他们就打开电视,边让孩子看电视边喂吃的。刚开始确实有效果。
可是过了几天,孩子看着电视也不吃饭了,家里人就威胁,不吃就关掉电视。可是一关电视,孩子就开始哭。终于还是没狠心忍住,于是孩子就在看电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而且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一旦没有满足,就开始哭闹,直到家长妥协。
在听伊姐讲这件事时,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她对孩子的担心,不仅仅是因为看电视影响了视力,更重要的是担心她愈来愈不能接受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却无法阻止。
哭闹简直就成了她儿子的致胜法宝,一哭必应。即使伊姐不答应,其他家人也会满足孩子。
1.
孩子是如何知道哭闹可以达到目的的呢?
这是他们对实战经验进行了充分总结之后得出的秘诀。
最初,孩子真心想得到一样东西时,得不到满足时,他的本能就是哭,表达自己的情绪。
结果,哭了之后不仅迎来了家长温暖的怀抱,更重要的是需求也能够得到了满足,让他尝到了甜头。于是孩子发现原来哭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东西。
慢慢地,他有了更多的需求,有些是家长不能满足的。于是继续哭,开始试探家长。
当已经没有眼泪,心情稍稍平复下来,仍未得到满足时,他会继续尝试使用这种手段,直到家长妥协。
这招真的是屡试不爽,百发百中。因为很多家长都忍受不了孩子的哭,美其名曰不忍心让孩子难受。
于是孩子学会了假哭。哭声特别大,可是一滴泪也没有。
慢慢地,假哭让家长开始心烦,所以孩子一哭就直接满足他,为了获得片刻的安静。
与之俱来的则是孩子持续不断的要求,和家长无可奈何之后一味地满足。
2.
跟孩子做约定
约定时间
就拿看电视这件事情来说,在孩子最初主动要求看电视时,我们最好能跟孩子商量一下要看多长时间。
因为看电视对孩子视力有很大危害,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跟孩子商量约定好时间,比如半小时,可以用闹钟进行记时。
时间一到,就停止看电视。即使哭闹也要遵守约定,父母的坚持最关键。
约定食言的后果
不按约定进行,就让孩子承担食言的后果。
看电视这件事情上,提前约定好,如果到时间不停止,那么接下来一天就不可以看。
到时间了,孩子不同意停止,那么家长就可以跟孩子重复强调他要承担的后果。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做。
孩子要吃冰激凌,提前约定好一周(或两周)只能吃一次,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亲戚朋友请客,非让吃,那就跟孩子约定,这周多吃了一次,那下周就不能再吃了。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一种规则,孩子也会养成自律的习惯,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我跟儿子做游戏时也会经常做约定。有时他晚上不想睡觉,还想看书或者踢球。我知道他非常喜欢这两项活动,我不想直接拒绝他。
让他在两项活动中选一项,假如要踢球,那我会问他要踢几次。
2岁前,他只会说一次,现在又长大了几个月,会说8次,甚至15次了。我会跟他商量,减少次数,控制在10次以内。
当完成约定次数的游戏时,跟他说:“结束了。”他也跟着重复:“结束了。”
因为从一开始时我们就形成了这种做约定的习惯,当约定完成以后,他也会很平静地去做下一件事情了。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也因此在很多事情上不用太伤神费力就可以解决。
做约定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进行选择,并付诸实践。
其本质,是把自己跟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时才能和平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妥协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尊重了孩子,也就尊重了自己。
将自主权还给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不是让他听从大人的指令。
违反了约定就要承担后果,让孩子明确责任,形成自律习惯,学会尊重自己。
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才会学着去尊重自己和别人,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
在做约定这件事情上,父母的坚持是最重要的,如果家长自己都随便说说而已,说一套做一套,那孩子怎么可能会去遵守约定呢?
[R>�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