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受来访者Y心理咨询,他问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不想见人,每天出门都感觉好大压力,好像有一股力量拉着我的双腿,不让我迈出门口。可是,我得带团队做项目,得送孩子上学,得送家里的老人去看病。我现在只想丧成一条狗,什么都不想做,怎么办?
望着眼前衣着考究,谈吐不俗的他,听到“丧”字从他口里说出,颇有些意外,然而细思,却又情理之中。
从“葛优瘫”到“丧茶”,从“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你真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到“没有人能让你放弃梦想,你自己想想就会放弃”,“丧”文化最近确实是流行和火了一把。
“丧”文化表现看是一种颓废、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实质上,是集体焦虑的充分体现。
以来访者Y为例,身处一线城市,工作稳定,有着不低的收入,但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环境中,神经整天处于紧绷状态,要一直保持前进的动力和激情,实在很难。总得有歇口气的时候吧?
然而,Y像很多人一样,被贴上家庭的中流砥柱,社会的精英等标签,戴着各色面具,想“丧”却无法丧。好嘛,那就找个无人的地方,好好“丧”一下。心理咨询室,就是他们能找到的一个好去处,专业又陌生,还保密,谈完走人,谁也不认识谁。
这真是现代人的悲哀。什么时候,我们连不出门的自由都没有了?连停下脚步好好休息的权利都不敢践行?游离于现代社会主流意识之外,独自上岸观看急流前进的人们如何击水三千,确实需要勇气。
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享受“丧”状态。“丧”的背后有积极的心理学意义。
“丧”是保卫身心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当身心负荷超出了个体所能承担的极限,个体必然会自动发出减负信号。为什么Y不想出门?最近连续高强度的加班、突发的家中老人健康状态,都让他身心疲惫,无力招架。出门意味着继续履行领导、子女等社会角色的职责,潜意识里,已经疲惫不堪的他当然抗拒了。他自己也说:确实累了,想找个角落静静舔下搏杀留下的伤口,好好休整一阵。像Y一样,倾听下心底的“丧”需求,非常必要。
适当的“丧”是一种有益的自嘲姿态。
世界很大,诗和远方很美,成功的精英很多,可我就想颓废一阵子。为什么我非得成功,为什么我不能平庸活一辈子?我本废材,就不要把我架烈火上煅烧了!这样的话一说出来,对自己是一种调侃和自嘲,自己损自己,总比被别人损舒服。而且,潜意识里,假如现实遇到了挫折,也会认为自己早已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失败理所当然。这样把挫折合理化,减少痛苦感。
“丧”是一种情绪宣泄方式。
承认自己在某些时候无助,正视现实的压力,比起死要面子死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撇去角色、责任、目标,按照最本我的原始需要,或唤上猪朋狗友,打个通宵游戏,或偏居一偶,看一场很久想看而没时间看的电影……相信这样的状态“丧”了几天,你就又满血复活,迫不及待要回到生活里搏杀了。
总之,颓废的“丧”状态,是自我恢复的一段时空,是释放情绪与压力的机会。理解“丧”的积极心理意义,我们就会知道,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丧”状态。同时,设身处地,更好理解周围人有时候的颓废,必要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多数时间是一边大声喊着丧,一边在悄悄努力;仅有少数时间,真的想永远“丧”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