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1930-2021)的散文随笔集。分为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四个部分。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美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80年代,李泽厚所著的一部《美的历程》,风靡全国,开启了国人美学启蒙、文化启蒙之先河,被青年人誉为“精神上的导师”。至今,我们仍能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满满的文化自信。
写文章、写书。李泽厚反对故作高深。并对自己有两个要求:没有新意就不要写,不为名利写文章。他不欣赏现在“弯弯绕”“团团转”的文章。他亦是这样做的。
书中:
他谈自己的求学经历、回忆亲友——情感饱满、心怀悲悯。
他评严复、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钱钟书……喜欢与不喜欢之情,一目了然,客观明确,毫无含混之感。
他阐述自己的哲思——文字凝练、思想深邃、精当易晓。
有人曾问李老:“何谓哲学?”
李哲厚答:哲学是科学+诗,研究“命运”。人类的命运、中国和个人的命运。这是他聚焦的方向。
他以“人类视角,中国眼光”看世界,看人类。即“情本体”(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中国传统为基础”的视角。
对于中国思想史,李泽厚提出了三个假说:巫史传统、情本体、兵家辩证法。其中,巫史传统则包含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感本体”“儒道互补”“儒法互用”“一个世界”等概念。
李泽厚还曾四两拨千斤地说,我的哲学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要以“人活着”(中国传统的“生生”)来替代或超越海德格尔及西方传统的Being。
可以说,李泽厚是将中国儒学、西方哲学融为一体,为思考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视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充满着不确定,偶然性的人生,究竟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如何估量人生中的荣辱得失,主动把握住自己的一生?
这是我们的困惑,也是李泽厚一生都在思索的哲学上的命题。
书中,看似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实,答案就藏在字里行间。
李泽厚阐述了中西哲学、伦理观的异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构建了一个框架。寻找人生意义的最后一公里,得仰仗我们自己。
中国人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也相信“时来运转”。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些都是儒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早已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信念,支撑着中国人在艰难困苦中而生存下来,生生不息。
尼采说:“上帝死了”。李泽厚说:“中国哲学登场”。
读李泽厚的文字,领略他的思想,可以感受到李老性格的率真、平易、谦逊、豁达、不喜社交。在治学上不人云亦云,独立创作。心系国家、世界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