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了简书了,得有半个多月了,怪不得小燕催更了。
这半个多月里,其实有几次是挺想写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写,有点可惜,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小燕写日记可以坚持下来,房博士写周记坚持不下来吗?
上个礼拜,《晓说》完结了。
第一次看晓说,印象中应该是大二的寒假(2015年),接了一个500块钱的活,在家里打字。因为打字不需要任何脑力活动,想着听广播可以解闷,无意中就开始了五年的追剧生涯。那个时候就好像是发现了宝藏,真的是有意思啊,非常符合我的口味。
为什么《晓说》/《晓松奇谈》很有意思?一个原因是讲了很多历史知识,作为一个从小喜欢看历史剧,高中读文科的文艺青年而言,这些教科书外的历史知识真的是非常吸引我。有诙谐的故事,也有严肃的大历史。日本的几期、台湾的几期都看了两三遍。另外一个是高晓松讲故事的方式,当然不是一本正经地讲故事,但也没有那么夸张,感觉很轻描淡写,喜欢抓住其中的几条线索,喜欢打比方,喜欢插科打诨。当然,还有是《晓说》里描述的一种精神状态上的向往的生活,自由自在的。
当然,现在回头看那些知识,会觉得很大部分都是雕虫小技,以至于知乎上很多人会怼高晓松。但现在是现在,以前是以前。那个时候,周末去图书馆,会带一个耳机,在图书馆的老式电脑上追最新一期的晓说。偶尔看到别人也在看,会会心一笑。但其实身边看的人不多,本科班将近四十个人,知道的应该只有三个人在看。所有也有点好奇,晓说的观众主要是哪个群体?
北京的杂书馆太远,没去看过。但杭州的晓书馆还是去了一趟,路途也有点远。那个时候还想着,是不是要去晓书馆当个志愿者,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了了之。现在事情这么多,是更不可能了。
那天在晓书馆,看到马家辉老师写的一本随笔集,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但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于是回来之后,便注册了简书的账号,开始写第一篇。这已经是第三十三篇了。
读书读多了之后,精神世界便丰富了,但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觉得很多事情变得没有意思了。要找到有意思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困难。读本科的时候还有晓说、锵锵等节目,现在这两个都停播了,偶尔还会看看一千零一夜,但还是很难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
不知道应该怎么找更有意思的娱乐活动,看书是一个,但要找到好书很难。看电视剧、电影就更不用说啦,很难找到真的有意思的。
上一次晓说停播的时候,矮大紧说世界辽阔后会有期。这次应该是后会无期了。但世界辽阔,应该去哪里寻找有意思的东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