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
书很多,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
个人短板不少,但是总觉得自己只有计划却没有成长的行动;
个人优势很多,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专精发扬。
……
于是自己总是感受到停滞不前,可是一旦给自己制定除了具体的计划,又会莫名感受到一种学习的焦虑。尤其是那种卡时间卡项目的计划安排,一旦无法良好实施,马上就开始形成自我否定,进而自我焦虑。
最近有一种新的观点,把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管理转向了精力管理。然而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精力,再好的管理也是枉然。可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精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一直在追求适合自己的办法。
忽然想到一种办法,来自于制作工作说明书的工具灵感,就如分析工作之前需要记录工作一样,分析精力之前如果可以记录自己的精力,那必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精力,进而才可以更好地分配精力。
今天周一,我想从今天开始记录我的精力痕迹,这样一整天下来,我便知道自己到底消耗了哪些精力做了哪些事情,一周以后我便知道了自己的一周精力分配状况。
了解了自己的精力状况及日常分配情况,我便可以开始梳理哪些是我的固定精力支出、收入;哪些又是我的临时精力支出、收入。如果我无法在以往时间管理中确保1小时学习计划带给我的收获,那我需要优化的便是通过精力管理促进每天/每周/每年的目标结果输出。也就是说,“时间”,这个唯一评价维度将被改变,而“个人收获体验”将成为综合的结果评价标准。只要我认为在一定周期里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那么精力管理就是有效的,而不简单地认为我学习了多少小时、看了多少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精力管理,我需要进一步打破时间轴、打破顺序,着重分类处理自己每天需要承担的各项事务。分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分开;第二,行动/行为分类合并,比如,我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那“个人1分钟演讲”和“给孩子讲故事”都可以达到能力锻炼的目的,所以我可以二选一,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情况选择,而不需要两者都做,导致自己时间有限心生焦虑,草草履行行为,流于形式,什么都做意味着很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从这里就看出,我也需要进一步梳理自己需要成长的能力清单,并与行动/行为清单对应,从而真正达到分类整合与统筹。能力清单作为锚,即便我的“行动”不断调整,但只要锚不轻易改变,我依然是在不断促进自己力量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一旦能力锚不轻易变动,个人的信念与信心就不会被动摇。
总结一下,我需要做些什么?
1、记录并梳理自己的每天精力分配事项;
2、梳理自己的能力锚清单;
3、梳理自己的成长计划项目清单;
4、能力锚与成长计划项目清单两者匹配,并进行增减优化;
5、梳理确保成长计划项目清单实现所需的精力补给/输入;
6、每月一次回顾/次月计划、个人收获体验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