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至丰塬说焦赞

秋至丰塬说焦赞

作者: 丰塬十一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14:53 被阅读0次

    金秋碧空如洗,

    登临清丰古塬。

    一路携手同游,

    乡村别有洞天。

    每逢中秋国庆前后,清丰塬上一派丰收景象。如逢雨顺风调时节,更具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南眺可远见秦岭云雾,北望爷台山影,东西两塬并驾齐驱,关中秋收胜景,一览无余;天空地阔,北雁南归,天地写意,万物葱茏。

    沿路北上,平坦之地,有焦寅村罗列东西。焦寅村乃撤乡并镇之产物,是原焦家村和寅王村合并而成。据说,撤乡并镇之时,初定名为焦寅新村,后因村官乡绅办事疏忽,遗落“新”字,随成焦寅村。

    丰塬上的焦家村历来久远,村中居民也以焦姓为主。其他姓氏人家比较杂乱,追根溯源,均为秦岭、爷台等山区人家因生活所迫,移居安家在焦家村周边的居多。至今沟畔烟熏火燎的印迹和残存的大小不一、坍塌裸露的窑洞无不诉说着一代一代丰塬人的和谐相处的生活故事。

    据焦家人口口相传,祖上来自山西,是焦赞的后代。因历史久远,实难考证。

    焦赞,史有其人,祖籍山西,葬于河北雄县(今雄安新区)。焦赞之名,首见于《元史.焦德裕传》:“焦德裕,字宽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随为雄州人”。焦赞之名,盖因京剧、秦腔、豫剧、民间故事流传千古,如《三岔口》(亦称焦赞发配)、《打焦赞》、《洪羊洞》(亦称三星归位、孟良盗骨)、《辕门斩子》、《芭蕉山》等宋朝杨家将的故事中演绎为忠勇过人、善用长铁枪(戏曲中多刻画为双棒、双鞭、铁锤等)、武艺高强的戏剧形象。

    戏曲故事中的焦赞,也称焦光赞,如杂剧就有《焦光赞捉拿萧太后》,焦赞怒杀谢金吾后,题诗璧上:一十七口谁杀来?六郎手下焦光赞。这些故事,都有后来人的艺术加工和演绎成分。

    焦家村历经数代传承,人口众多,男人们黑脸大汉者甚众,族人戏称“小麦色”,亦有:“黑是黑、小麦色,身强体壮力不亏”之俚语。从浊峪河西岸的焦家坡到清丰塬头的焦家村,依稀可见当年族居留下的痕迹,各支后人安居乐业于汉中、青海、西安、重庆等地,家教规矩甚严。上世纪初,清中后年间,亦曾科举文武状元,老屋房脊装饰张口神兽,也是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路过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民国前后亦商亦农,在塬下关中名镇鲁桥镇(当地俗称桥头)经营的“鸿顺源“酒家也是名噪一时。文革后期,焦七爷一人喝退七八个下乡小知青也传为佳话。祖传石锁、家谱、大刀长矛消失殆尽。唯近几代人族谱字辈分明,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分布省内省外,逢年过节,纷至而归,走门串户,祭祖孝亲,甚是热闹非凡。

    撤乡并镇、退耕还林之前焦家的枣园、柿园规模甚大,老爷庙遗留的残砖断瓦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如今的焦寅村广场上的焦赞塑像面西背东,身壮体硕,眼圆面方,手持一对粗壮铁棒,威风凛凛,雄镇八方四面,凝目天齐塬后嵯峨之巅,守护身后焦家人世代繁衍之家园和身边这一片宁静与悠闲。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房前屋后,苹果园、玉米地郁郁葱葱。沿路的新农居白墙灰瓦,田野大棚整齐划一,含饴弄孙者悠哉乐哉,事农耕田放羊者脚步匆匆。

    游历池阳龙桥,拜谒三原城隍,观赏孟店周家大院、看东里花园;登临清丰塬上,再访清凉古寺,就餐金源山庄,探幽张家窑、柏舍地窑,深度体验清丰古塬的乡村民俗。

    驱车自驾,单车徐行,游走在乡间田野,更助休闲娱乐之雅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至丰塬说焦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lp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