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前期靠码字活着的人,读书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但是非常遗憾,2018年的上半年,我心浮气躁,没有半点看书的欲望,也没有花多少钱在买书这件事情上。
那时候感觉,人间不过吃喝二字足以。
后来《镇魂》出来了,对于公众号的码字员来说,有热点必追仿佛是一种惯性,我没羞没躁的开始沉迷于“社会主义兄弟情”中。
得知这个原著是在“晋江”上面连载的,便心生好奇,开始搜罗作者的小说。从《镇魂》中开始对《山海经》感兴趣,然后开始了我一发不可收拾的买书行动。
我几乎是个不挑食的读者,小时候只喜欢看小说,现在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杂食动物”。
2018年下半年,我大概买了小一百本书。
看完的书却屈指可数,这里大概只想给自己看过的书做个总结吧。
《侠隐》
在上半年上映的电影中,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一直在高分和低分中徘徊,而作为原著的《侠隐》及其作者张北海也被许多人熟知起来。
张北海出生于1936年出生在北平,长期居住在纽约,《侠隐》是他第一本武侠小说,写的是1936年的北平,一个名叫李天然的“侠士”复仇的故事。
书中的李天然似乎比电影中的更加隐忍智慧,电影中的李天然顶着一张彭于晏的帅脸,净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书中的却更加的沉稳,近乎没有什么动人心魄的桥段和情节,能记得的只有飞檐走壁的李天然、冒着热气的北平小吃、回到家中和外国养父喝的那杯酒……还有许多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有人说张北海写的根本就不是武侠小说,但是姜文却觉得,这才是大侠的世界。
《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唐朝的描述。
他曾在《晓松说》中说过,想给读者描绘一个真实的唐朝,这本书他做到了。
除了故事的真实性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唐朝的城市布局、构造、每个坊的作用、皇帝住的地方、官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还有里面人物的描写,无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人物,都仿佛真的曾经这样生活过一般。
《盗墓笔记》
这算是我“啃”了很久的一套书,和同类型的《鬼吹灯》一样,久久未看到结尾,直到《沙海》上线之后,才重新激起看《盗墓笔记》的欲望。
三叔的《重启》是在公众号上连载的,我混搭着《重启》一起看完了这本长长的“笔记”。
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所谓的“坑”到底是什么,看完之后才知道,脑洞开得太大,局做的太多,作者真的是会忘记的。
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走,好好的人,说不见就这么不见了。
三叔,下次写文,别再喝多了。
《默读1》《默读》
看《默读》实数偶然。
先是《镇魂》入了Priest的坑,发现《默读》也是一票好评,就买来看了下。
书中分成了5个大故事,每个故事都以一本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名字作为主体——《红与黑》中的于连、《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亨伯特、《麦克白》中的麦克白、《群魔》中的韦尔霍文斯基以及《基督山伯爵》中的埃德蒙·唐泰斯。
以这些名著中的故事为创作灵感,加上大主线的串联,一个巨大的阴谋就此出现。
很多人都期待能拍成剧,但是就如同《镇魂》一样,拍出来的也是改编了很多,这倒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兄弟情”,而是案件本身就带着让人忌讳的话题。
《云边有个小卖部》
现在还看张嘉佳的书总归显得自己有那么点矫情。
但是只要涉及到爱而不得的爱情和温暖无声的情亲的时候,人的泪腺总是特别的发达。
张嘉佳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编剧和导演,显然是不够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赚眼泪的作家,张嘉佳真的是值得学习。
看着主人公刘十三的故事,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稀松平常的日常,主角一如既往过着不靠谱的日子,幻想着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是温暖全在四周蔓延。
真的,只要是情亲,就足以让人感动。
我特别喜欢蒋方舟在《圆桌派》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亲朋好友来决定。”
我很庆幸自己是个很随波直流的人,相信书中给予我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句话,这种特别容易相信的性格,也许是懒惰造成的,也许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其实,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是在用主观的意念来写客观的事实,当你阅读的时候,就在接收不同人的不同思维,这样真的,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