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过去一段时间了,前浪后浪的争论渐渐远去。作为一个油腻中年,本来以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转念一想,谁没年轻过,谁不会老去,“后浪”是过往,“前浪”是未来,怎么能置身事外呢?
B站的“后浪”演讲,一如它的风格,生活美好。作为一个底层小市民,视野局限,环顾四周,难以发现视频中的有为“后浪”。
记得八年前,从深圳到洛阳,感觉突然一下子衰老半个世纪。当时,深圳人口的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到处充满着普通话和青春洋溢,周末户外玩的小伙伴个个活力四射。而洛阳,街上分布着各种医院,公交车上年轻人把座位全部让出来还不够老年人坐。想去参加户外活动,发现大多是退休人员的地盘。“洛阳的年轻人呢”我不禁问道。后来,我在喝酒吹牛的烧烤摊上,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在风雨无阻的快递中,看到了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哦,原来他们在这里。再后来,我在这里定居,结婚买房,每天加班带娃,两点一线,我也成了“消失”的年轻人,或者在生活的滚滚洪流中快速变成“前浪”。这是我这多小小浪花在洛阳的经历。
将时间拉长,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纵向来看,无疑是不断进步的。
爷爷出身于地主家庭,据说在汝南求过学,在当时方圆几十里算是有学问的。后来土改被批斗很惨,多亏有文化,在村学谋得一份教职,赖以糊口。后来成了有编制的国家教师,顺利退休。
现在想来,我读书的爱好可能就与爷爷有关。他收藏有一些繁体竖排古代小说,如三言二拍、聊斋等。我上小学时,粗识几个字,便偷偷翻了起来,竟觉得津津有味,幻想着什么时候能遇见一个美丽女狐,怀疑着隔壁村某个奇人是不是河蚌修炼成精了?爷爷对我和姐姐读书特别关心。记得小升初考试结束,爷爷打听作文题目,得知是“可爱的家乡”时,一再表示他早就想到是这个。爷爷曾许以重赏“谁考上高中就给买辆自行车”!后来,姐姐考上高中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后来,我还没上高中,爷爷就因病去世了;我骑着他奖给姐姐的自行车,读完了高中。
爷爷爱美食,是家里的主厨,平常没事还做些点心小食;我小学放学后一大乐事就是去他屋里偷偷翻吃的。
爷爷喜欢养花,初时在老家院子里东墙边开辟一块地种满了玫瑰;后来院子铺上了砖,就在柿树边的小块土里种了株月季,大朵粉色,现在想来蛮好看的。我的手机相册里,塞满了春夏秋冬的各种花,每次出门几乎是有花必拍,或许有点潜移默化吧。
爷爷爱书爱花爱美食,终其一生,固守在村里。书,翻来翻去就是那一摞;花,开开落落那一丛;美食,煎炸煮蒸那几样。然后,还经常遭来白眼——好吃懒做不理人。
到了父亲时,虽然时代的限制小时辍学,但后来工作后,几经坎坷竟然拿到了中专文凭。到了乡镇工作,接触到了人和物也广阔起来,但身上依然深深烙着生活重压的印记——赚钱养家,甚至于成了一种习惯。退休多年,却总在外打着各种各样的零工。
到了我,温饱已不愁,更有了求学的自由,一路向南。终有牵挂,又回到北方。读了许多书,去了许多地方,不爱美食也品尝了许多吃的。喜欢摄影,就购置了相机。想写一点字,现在就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然而,不管何时加班出差只能默默接受。年底总结,薄薄的收入在同学圈里每每垫底。在小城里,一天天庸碌而过。无奈,有那么一点。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讨论起香帅夫妇,二人都是海归著名学者,忙着开课写书,既有满腹学识又站在时代趋势前沿。他们的孩子与我家孩子年龄相仿,想着自己一无所成,于是感慨:如此不同的成长环境,未来孩子的差别必然巨大!朋友说:它的一大目标就是以后将自家孩子推到一线城市去。前浪,后浪,奔涌不息。在同一个时代里,有了前浪的助推,后浪才奔跑得更快更远。
想起了那段词著名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非成败”不再“转头空”。浪花滚滚,奔涌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