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的时候,有比我年纪小的晚辈问我,互联网行业薪资那么高,是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或许她是被我偶尔精致的朋友圈晒图迷惑了双眼——我经常分享一些美食、旅行之类的照片,所以我猜她估计以为两万已经足够,足够实现儿时有限的奢侈生活的需求。
我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
其实我在北京无车无房,月入两万,基本上就是底层,2021年全国各地区平均工资出炉时我特意关注了一下,北京月平均收入达到9227元!这是什么水平?这意味着,月入过万,只不过是刚达到了平均值或者说超出一小截。而且因为是外地人在北京,没有车没有房的情况下,还要租房以及攒钱买房。
你要说生活改善了吗,有的,相较于高中大学时期,我敢下馆子了,不过仅限人均几十到一百左右的店,去之前会先在大众点评上查一下人均,如果超过就坚决不选。有几次突发情况需要在外面吃饭,看到一家兰州牛肉面就进去了,结果坐下一看菜单,我又穿上外套出了店——一碗牛肉面三四十。
衣服更省了,大学的有些衣服还在穿,
租房的话,不敢选太繁华的地方,房租会达到四五千,公司附近的房子也因为离公司近,一间朝北的最小次卧,大概六平左右,都要两千多。远一些的就需要大量的通勤时间,也没钱单独租,只能合租。
北京实在太大了。
在研究生期间,我曾经进京玩过几回。当时在北京怀柔区,学校周围都是村庄,要进城首先要坐小三轮到县里,也可以选择坐公交,不过公交,基本要等半小时以上。所以就有了这种民间约定俗成的方法,拼小三轮车。到了县上,可以选择坐公交,要转好几趟,或者就到火车站坐火车。早上六点出发,最后到北京就也快中午了。跟朋友约了西单大悦城,吃吃喝喝逛逛街,下午五点多,我也又开始了返程。
来回六个小时的奔波,去了一两次之后,就再没有进城的心思了。
毕业之后,开始工作,才明白,研究生期间自己觉得遇到的坎儿原来都不是坎儿。北京给我的印象,是中国的互联网中心,尤其在中关村,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称为"中国硅谷"。
但这一块真的没有大城市的繁华气息,我第一次来北京去的是中关村医院,旧屋老房,一点没有我想象中城市的样子。
后来,去了三里屯,国贸,金融街,后海那边,才知道自己住在了北京的五环外,才知道北京的繁华与我没多大关系。这其中去三里屯的那次,对我的冲击最大。满眼真的都是北京街拍里那样的小姐姐:相貌出众,身材苗条,打扮精致,衣着时尚。她们自信地走在路上,有很多街拍的大叔大爷们跟着她们抓拍。
再看看我,灰头土脸,衣着不讲究,身材也没有大学那会儿的苗条了,我低着头,赶快从耀眼的她们身边走了过去。
后来也没有再去过三里屯。
你问我那咋不打扮一下呢?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正是娇艳绽放的时候。
我也有想要打扮的心,但是那是要花大价钱的。每个月光房租,网费,水电费,话费这些固定支出都占了收入不小的比例,生活费,日常护肤品不敢买贵的,喝饮料也要看日子。
没有奢侈,没有那么多犒劳自己,有的只是更加努力,更加极简。
北京是真的大,在北京安家的目标也真的远。
有人问我,要不要留在北京。我都是回答,看情况吧。
前两天联系了一个还算熟识的房产中介,问她买房的话首付大概需要多少,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的首付预算够不够。她说这个首付预算要是买二手房的话,只能买公房或者一居室了。
看完她回复的消息,我有些沉默。
我觉得至少还要再奋斗五年,或者十年。才有机会上车。才能够在北京安定下来吧。
今年开始记账了。发现还可以省下一笔钱。虽然感觉自己这么省钱,和高昂的首付比起来杯水车薪,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留在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毫无背景,要自己攒首付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太难了。但是我们也见证了不少白手起家,阶级跃升的例子,不是吗。
梦想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祝所有在大城市漂着的,都能留在那里。
也祝我有朝一日可以真正留在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