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是一种从衣着、消费、精神生活、语言习惯等处散发出来气息。是真高级还是装高级,一闻便知。
互联网人有互联网人的格调:
一会我们去复盘一下这次活动,对焦一下意见,拉齐水位。讨论下今年业务打法、下季度营销玩法,并把规则通晒一下,打通这个链路。眼光要放长远,要维护多维矩阵闭环内容,为品牌形象赋能。出现问题及时表态,连接用户心智,分层营销抓住头部用户。
中产阶级有中产阶级的格调:
美国人数最多的阶层——中产阶级,按照作者的分析是最为虚荣和势利的阶层,原因在于他们像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要在他人眼里看起来生活得既得体又安全,因此他们的爱虚荣和喜欢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必然体现出来。
保罗·福塞尔 《格调》 序言
巧合的是,福赛尔在二十多年前刻画的美国中产阶级语言习惯,和当今的互联网圈多有几分相似。那么,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中产阶级的语言规则吧。
总的原则是,用词务必虚张声势,委婉词和多音节为佳。
比如说:
死 -> passing away、pass over 去了
酒鬼 -> people with alcohol problems 有酒精问题的人
傻瓜 -> slow learner学习速度慢的人 、underachievers 低于平均智力水准的人
发疯 -> mental illness 精神疾病
吸毒 -> drug abuse 滥用药品
瘸腿 -> handicapped 有身体障碍的、the challenged有身体困难需要克服的
贫民窟 -> inner city 城市腹地
坟场 -> cemetery 墓园、memorial park 凭吊花园
卖selling -> 零售retailing、市场销售marketing 、货物流转merchandising。音节恰好都翻了两番。
销售经理sales manager -> 货物流转副总裁Vice-President,Merchandising。音节翻了三番。
总结来说:
1/“休·罗森在《委婉语和其他含糊用语辞典》中,确立了最重要的原则:
委婉语越长越好。它们应该字母更多、音节更多,通常一个词的地方要用两个或更多的词替代。……因为多个词语有助于绕开一个观点,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坦白观点。
2/“中产阶层喜好使用委婉语,并不仅仅因为这有助于躲避事实,还出自他们对奢华的渴慕。大多数委婉语都有助于满足这一欲望,因为使用它们就可以增多音节,而中产阶级经常会混淆数量、分量和价值。
“因此,他们不会说now,而是很有力地说as of this time。他们也不说later,而是说subsequently,这就像他们打扮得光鲜整齐去购物的把戏一样。
3/“在淡化无情事实或美化现实的同时,制造委婉修饰中需要的多音节,完全是为了避开任何“令人沮丧”的因素,同时关注词语的光彩。”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互联网和中产阶级在底层逻辑上的相通之处:
1/中产出于深深的阶层焦虑、对滑落底层的恐惧,急于想要与底层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便少不了卖弄和对华丽的追逐。
互联网人大都半路出家,并未掌握什么核心技能,“可替代性高”的恐惧也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很多人的工作说成大白话就成了很浅显的道理。术语的包装便在展示ppt、汇报述职中起到了一种掩盖虚弱的作用。
2/夹在中间的人有两种行为,一是向上模仿,二是向下区别。“向上模仿”就是给投资人和老板汇报时包装出一种专业形象。“向下区别”则是急于使用那些耳濡目染习得的词汇,来将自己和刚入门的小白区分开来。
3/词汇的生产离不开那些,教授新玩法新模式的机构对自己课程的包装,和业内评论者孜孜不倦的传播。
而词汇真正被广泛使用,还离不开这些词汇带给人的虚幻的“运筹帷幄感”。市场是混沌难以捉摸的,而在这些动词构成的方法论的概念世界中,仿佛无论是市场还是组织,都变得高度可操控了,使用者变得确信而有力了。
4/洛德·麦尔布纳:“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总有些优点和可爱之处,但是中产阶级完全是一派做作、牵强、虚伪、矫饰。”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VrChqAywu0O2TXER1QSIDw
(首发于公众号:商业分析工作日记。转载请著名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