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从标题能看得出来这是一本工具书,工具书所能带来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抵触阅读工具书,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对学习方法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归纳,可能是经验积累,也可能是系统归纳,认为别人的方法也不会有多太多,读此类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这个理由让我想起了《盲眼钟表匠》中作者分析,在以前进化论不被接受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人生不过几十寒暑,根本想象不到千万年的进化是如何进行的,由于自己认知受限,却因此看不到(拒绝)更美的风景。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无法正确的审视自身。例如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不同的方法,那么选择“正确”的方法还是自己的方法呢?假如是比较认可自己的人,无论是哪一种选择,这都是对自信心的一种打击。也许是担心发生这类事情,所以干脆选择不看这类工具书吧。
中国有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看工具书的心态是这样的:
1、假如和我平常所用的方法是一致的,那说明我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啦。
2、假如看到了新的方法,并且我很认可这个方法,那么看这本书已经有收获啦。
3、假如看到了和我平时使用的方法不一致时,我会理性分析一下,假如书中的方法比较合适的话,那我会立刻成为它的拥护者,如此一来,我之前的“收益甚少”有了个不错的安慰,以后便是阳光大道。
人类是健忘的生物,我们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的精髓”呢?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然后放下书本,过了几天,就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就算想起来也是非常模糊的印象,类似于“这本书我读过”,或是“他大概讲的是这么个故事,但是具体的我都记不清了”。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呢,那么最后的这种结果又是否符合心中的期望呢?总之,读完就忘,是我绝对接受不了的一件事,作者也说了:“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在这里我有着深深的共鸣。
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的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选对了书,就和在努力的道路上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一样重要。如果方法错了,就算再努力,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精力和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我想到,这似乎和洛克菲勒所说的一致。这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机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报酬,但也伴随着很多痛苦。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
不管你对一件事情有多关注,多感兴趣,如果不马上记下来,很容易就会忘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灵光一闪”的情况,只有记录下来才能为自己所有,这也是做读书笔记的原因之一。
当你能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到了这一步的话,说明你已经读懂这本书啦,多与人交流读书的体会也能使自己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这是一种非常绝妙的体验。
亚瑟·叔本华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读书不应该有太多的功利性在其中,应该作为自己的一个兴趣,自己能明白能从中得到什么,并且持之以恒。假如没有产生对读书的兴趣,强行坚持下去,或是根本坚持不下去,只是在折磨自己而已。学会运用思考能力,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即使只是作为兴趣,也需要对自己的兴趣负责任,以认真的态度面对。
读书体验比读书更重要。一本书被读完放回书架,假如没有做读书笔记,对书的体验也就是刚读完书的那几天比较深刻,写读书笔记可以加深读书的体验,把看书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胜利。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人应该在最适合做什么的年纪选择去做这件事情,或是同富兰克林所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看书有时候也可以提供一些人生建议。比如说,你此时正在烦恼要不要跳槽,那么不一定只有找朋友讨论这一个选择。想参考别人的想法,从书中获取建议,可先定好“跳槽”“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选三本中意的书。熟读之后边做读书笔记边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方法和找熟人商量相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做出明智的选择。当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难题,身边又没有朋友能给出合适的建议时,利用关键词找出几本书,通过认真研读来找出答案,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案。
一边反复”与自己讨论“,深刻思考,一边反复修正之前的假说,最后得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理论。多多运用大脑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会趋于让自己信服。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掌握多学科知识,基于“万物皆有联系”这一原则,形成自己的多学科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利用头脑风暴可以产生无法想象的能量——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在过去的那段时间。我看过很多书,但是能想起来的寥寥无几,和朋友讨论时也是经常遇到思维短路。按照书中的方法仔细研读书籍后,对书的印象不再仅仅是记得“我看过”而已,这正是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将一直坚持这个方法,对待书籍,对待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