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则徐,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虎门销烟,时代因此赋予他民族英雄的称号。
其实,他更大的功绩在于治水,只不过被禁烟运动的英雄光辉淹没了而已。
在他40年的宦海生涯里,除了抵御外强,治水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
01 牛刀初试获外任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黄河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博尔济吉特·琦善办事不力,使工程进度缓慢,引发水灾。监察御史职责使然,林则徐办差认真又实事求是。
经过一番实地调查后,林则徐敏感地发现:这是由于料商囤积居奇工程用料所致,他们旱季囤料,雨季汛期高价待沽,十分可恶。
于是林则徐提出命令地方官吏“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建议,打破料商的垄断僵局,被嘉庆帝采纳实施。黄河缺口很快被堵上。但却因此得罪了琦善,以至于后来处处受满清贵族的排挤。
紧接着,林则徐在吏部京官考察中获一等,被“记名以道府用”,遂被授为浙江杭嘉湖道,自此结束了京官生涯。
林则徐首次放外任,一心想实现自己的夙愿。到任后他将水利建设列为主要的施政内容,亲自勘察海塘水利,对旧塘脆薄者加以整修,所修新塘较旧塘高二尺许,并在以前规定的“五纵五横”之外增添桩石,以求牢固,颇有政绩。却因此让一些官场潜规则无用武之地,又遭非议。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林则徐厌烦了官场,不久因其父病称病辞职。此任为时约一年,却博得皇帝的赞许,这是他任实职兴修水利的开始。
02 苟利国家生死以
在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期间,部署堤防,兴修水利都是他施政的重要事项。他曾带头率领巡、道、州、县各级官员捐资,并发动地方富绅捐输,赈济灾民,加固堤防。有人说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一些赈灾情节来源于林则徐,未审真伪。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五十五岁,却被广州战败的奕山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充军新疆伊犁。
这年六月间,河南祥符(即今开封)黄河决口,河南全境以及安徽5府23个州县被淹。朝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为总理河务。他上疏请留林则徐襄办水务。
林则徐亲自驻守祥符六堡河上,早出晚归,奔波不息,现场指挥,事事躬亲,甚至日夜与士卒同畚锸,造坝堵口,博得工地上下的赞誉。
半年时间里,他“总以勤、慎、廉、和四字处之”,带病支撑,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丝毫没有却步,始终如一。第二年堵口工程合龙,东河河口告竣,林则徐却仍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行至西安,临别妻子,林则徐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联,继续西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下,他决定把喀什河引水渠道拓宽加深,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水源。他对阿齐乌苏渠(即湟渠)采取分段捐资修建的办法,并且自己主动捐资承建了最艰巨的龙口工程。
至今,伊犁人还是习惯地称“湟渠”为“林公渠”。在吐鲁番盆地,他对坎儿井的形式和效益作了高度评价,大力推广,使久荒之地成了沃野。为感谢他,百姓把“坎儿井”改成“林公井”。
林则徐做事如此认真,令贪官无可作假,桃汛来时,两岸安然无恙,道光帝多次称赞。
03 黄河改道永无患
当林则徐的对治水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日丰,诗人张际亮经多年测量考察,向林则徐提议将黄河河道改道北流,夺大清河从山东利津入海。
林则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员都反对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则徐不能独揽全局,张际亮之提议遭否决。直到林则徐逝世前不久,还表示张际亮的治河方略是对的。
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彻底结束了宋朝以来黄河在开封蚌埠一线和开封黄骅港一线巨大扇形面摆动泛滥成灾的局面,黄龙被缚,至此永无后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