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三首·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说: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庄子曰: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
松柏,在古人的观念里,代表了刚、劲、正、直,往往用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行和刚正不阿的美德。《论语·八佾》里有一段对话: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段对话其实很有意思的,反映出三代的风俗和政治动机。松柏承载大地坤德,故能正直高洁,是以夏商皆以标榜正民风。而周人以栗,使民战栗,这里的意思就很值得琢磨了——估计也只有亡国昏君才做得出这事。但孔子却说“既往不咎”,很可能是西周中前期就确立了这么一个事。也就因此推测,周朝顺应天命而立这事,恐怕也不像史书说的那么完美——正如商纣王也不像史书说的那么坏一样。读书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闲话,别过不谈。
读过《唐诗三百首》的朋友应记得,第一首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其中有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句,亦是同类意思。诸君感兴趣可找来对照阅读,就不摘录。
赠从弟·其三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诗说: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一句,可谓道尽千古仁人志士襟怀。哪怕是陈胜吴广这样的草根,也会说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礼记·中庸》曰:知耻近乎勇。人知羞耻而后能奋发图强,否则凤凰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那就没法救了。但现在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哪里来的什么羞耻观?是以凤凰和麒麟也不见于当世。
罢了,罢了!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蓬歌亦已矣乎!
注:
《赠从弟》为刘祯所作,建安七子之一,原文三首,摘录后两首。
在《红尘渡》里,蓬歌曾为女主小竹配置了鸾凤和凤凰为坐骑。这其中,鸾凤栖居的地方就叫“南禺山”。这山出自《山海经·南三次经》,并不是指南岳衡山。五岳除泰山外,秦汉以来几度变迁,至明清才最终确定为如今的五岳。古代帝王贪方便和凭个人喜好随意命名山川,就导致了很多地理古籍对不上号,不实地考察很容易就混淆。至于普通人,就更是人云亦云,更难以辨别是非真伪。此为读书人所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