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标题文章

无标题文章

作者: 闵炜东 | 来源:发表于2016-12-04 17:34 被阅读0次

    3、理解组织中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术语卡

    • 理性选择理论

    • 印象: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含下面四个基本假定:
      1、有关可选方案的预期:决策知道有哪些行动方案可供选择
      2、对不同方案结果进行预期:针对不同的选择,可以深思熟虑思考每一种方案所可能带来必然结果,并且还知道其结果产生的概率。
      3、一致性偏好排序:对所有结果按照个人价值观赋予每一个结果所拥有的直观价值,进行合理排序
      4、决策规则:在上述三个步骤完成之后,遵守特定的理性规,按照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的直观价值的选择行动方案。
    • 例子:手机购买的理性决策过程:
      可选方案预期:
      1、找到市面上所有手机品牌,诸如华为、三星、苹果
      不同方案结果预期:
      2、分别分析选择不同品牌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华为:国产品牌,性价比较高,外观时尚,但是其自带的安卓系统会有很多骚扰信息,两年之内有60%几率系统卡顿的效果是十分明显。
      ·三星:世界著名品牌,价格比较昂贵,手机配置很高。但因为是其安卓系统虽然经过了优化,但在两年之内也仍旧有50%的几率出现系统卡顿甚至卡顿的情况。
      ·苹果:智能手机行业开创者,手机配置一般,外观轻薄。其最大的有点是其自带IOS系统有着流畅稳定的特点,在2年之内,系统卡顿的概率只有20%。
      一致性偏好排序:
      对于手机而言,主观上最关注 外观>性能>性价比>使用年限>隐私保护
      决策规则:
      基于对结果和方案的分析,针对上述三个手机,购买主观价值最高的那部手机。
    • 出处:《马奇论管理》

    有限理性

    • 印象:该概念最初有阿罗提出,西蒙将其发扬广大。人们在做决策时,因为自身信息加工特性和并不止所有备选方案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决策者因此并非寻求的最优的解决方案而是最满意的解决方案。
    • 例子:人们在选择需要投资那只股票时,并不会将市场上所有的股票都查看一遍,而是会根据市场和现有知识和身边朋友推荐来对判断某只股票是否值得买入。

    基于规则的行动理论

    • 印象:不同于强调预期结果的理性行动理论,基于规则选择理论更强调情境与身份的匹配。这种匹配的规则主要有四种:
      1、通过经验学习和环境反馈来得到的规则。
      2、个人规则组成的群规则
      3、以一种时尚的方式传遍整个组织的规则。
      4、看重行动期望和结果的行动者理性、有选择地接受规则。
    • 例子:不同情境、不同的身份对应有着不同的规则。
      1、开智学习部落先通过预期效果规定基本的部落规则,后根据用户反馈数据对整个部落运营规则进行细化和调整。
      2、在人类社会里面,有诚实和撒谎两种规则。但由于撒谎只会造成人心隔阂,社会散乱。因为只有坚持诚实策略才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法则。
      3、二次元文化
      4、在极客型组织当中,强调效率和思维的活跃和开放性,常常不拘束于当前的规则,至接受那些帮助自身快速发展的规则。

    决策制定生态学

    • 印象:这种这种决策观考虑个体单位之间的关系结构和个体单位的交互作用吗,主要观点:
      1、更关注偏好和不一致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1、决策制定根据时间而非因果关系来组织
      3、决策制定的前提与以这些前提为基础的行动交替演化
    • 例子:
      1、身份或规则不一致被处理为安排优先秩序的问题
      2、任何特定的决策都可以看成一系列时间片段的组合,在不同的时间片段,参与者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

    决策制定政治观

    • 印象:更少强调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或者合伙人之间设计一个非正式的系统, 却更多强调就政治过程设计一个非正式系统,这一政治过程允许在各方解决不一致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 例子:强制力、权利、交换、协商、联盟的隐喻

    出处:《马奇论管理》

    人名卡

    • 姓名: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
    • 印象:斯坦福大学教授,是管理学领域中大师中的大师,认为理论是美比实用性更加重要。极其博学多才。有着“prefessor of everything”之称。
    • 例子:
      1、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合著组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组织》
      2、在评选的200位管理大师中,March仅次与德鲁克排名第二。
      3、自有著作为《决策是如何产生的》、《马奇论管理》、《经验的疆界》。
    • 出处:James G.March

    反常识卡

    • 反常识:决策者并非有意承担风险也并非有意规避风险,主要有三类因素影响风险的承担:

    1、决策者对于风险的估计
    2、决策者风险承担的倾向
    3、组织行动可靠性

    • 印象:曾经只是认为决策者甘愿承担的风险与其实现目标愿望的程度成正比而已。
    • 例子:A同学在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主要有以下几条设想:
      1、考研深造,努力学习日后留学出国,争取在国内某个大学做教授。
      2、与朋友创业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3、入职进入某大型国企。
      A同学针对三条不同职业路径,首先对其可能的风险进行了预估创业>考研>工作。
      其次觉得自己偏爱考研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选择考研作为当前的规划,然后开始进行详细的复习安排,知道自己可能不会遵守所以报了相应培训班以此来保证自己能够按计划进行学习。
    • 反常识:对于契约不完整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应对的方式尽量的不依赖他人的资源而将未来行动者纳入到自己的行动方案当中。

    • 印象:在与别人进行协同合作时,切勿对于别人产生依赖感,明确分工,确定和落实合作细节更为重要。
    • 例子:在跟别人以资源共享作为合作方式时,不要过于依赖别人资源而是应当积极了解别人真正想法,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培养双方的信任,将其作为行动方案的一个重要因素稳固下来
    • 反常识:与其说生活是作选择,不如说生活是形成解释。

    • 印象:生活是形成解释的关键在于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赋予生命意义,而意义则是生命的核心
    • 例子:人在想要做某事时候更应当关注事情本身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对于自我生命所赋予的意义。这种宏观视角会带来我们一种澄明的心境而不会过于纠结事情的成功率。
    • 反常识:意义建构既作为决策制定的输入也是输出

    • 印象:决策制定之时竟然需要意义的参与
    • 例子:作为输入:在理性决策理论看来,决策者因为其自身偏好,对于期望和结果的预期使得决策本身有了意义。
      作为输出:在决策被意义塑造的同时也在更新意义。比如决策者会自己评价这个投资两千万的决策是够合理,通过反复思考其决策制定的前提又重新澄清其背后的意义。
    • 反常识:个体还往往非常重视决策制定的仪式和象征物,仪式和象征物也许浅薄到满足个体和团体的自我需要,也许深远的巩固特定社会或者亚文化的核心意识形态。

    • 印象:决策结果对于理解决策制定的过程来说,其实并非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 例子:中考和高考的誓师大会,关键在于为了这种几年如一日的学习过程赋予意义;国庆阅兵仪式加强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金句卡

    • 堂吉诃德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只在不被辜负的时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爱,只在学有所用的时候去学习,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为人的本质特征——愿意在自我概念的名义下行动,不管结果如何。
    • 大学只是偶然的市场,本质上更应当是神殿——供奉知识和人类求知精神的神殿。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为它们能够造福个人和社会,而是因为它们象征、承载并传递着有关人性的见解
    • 我是一个学者,我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学问有个特征比实用更为重要,那就是美不美。
    • 很难想象一个信奉理智和理性辩护的社会没有一个详尽的、套路化的选择神话,以维持社会秩序、支撑社会意义并且促进社会改革。
    • 在交换过程中,权利既不是来自拥有他方想要的东西,也不是来自想要他方不想要的东西;它来自拥有资源,来自欲望、身份或身份的特异性。在偏好汇集过程中,权利来自拥有资源,来自具有靠近社会偏好的核心偏好,也就是,具有主流身份。
    • 研究最大的传统是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增加无知。

    行动卡

    • 回顾并审视自己人生之路的重要的选择并用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反思。

    小升初。
    可选方案和结果:在当时的初中两所,老牌公立和新兴私立。一所是老牌初中但师资流失得比较严重,并且这所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混在一起(初中部学风尚可,高中部的基本招收的是没有心思上学,只是熬时间混毕业证),造成学风并不如另一所新开的私立中学好,预期在两所学校教学质量应当是持平。
    偏好:想要找一个有更多老同学在的学校。
    选择结果:按照自我主观价值,选择了老牌中学。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考中,新兴私立中学已经稳稳的超过了现在中学。
    评价:我在搜寻预期结果和方案上,并没有做到最优的决策。因为既然县里面学校不满意,可以市区里面就读。并且也没有考虑两所学校在时间上所产生的教学质量的变化。但是,这种选择理性吗?理性的,在能搜索的两所教学质量看似相同学校上选择了一所最符合自己偏好的(朋友多)。但是判断准确吗?有偏差,因为过于受到了自己个人偏好的影响,而忘记择校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 审视自己现有的行动有多少是基于规则选择理论来行动的。

    情境:科教普及课堂
    身份:主讲老师
    规则:主讲老师需要用欢快的语言,搞笑的肢体动作来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好奇心。

    • 从未来看,对于结婚这样一个人生大事。应当怎样来决策比较好呢?
      1、了解在谈恋爱的情境当中,男朋友的角色应当对应一个怎样的规则
      2、更多的与异性接触,这样可在择偶时增加更多可选方案。
      3、尊重自己合理偏好,这对于婚后的幸福生活尤为重要。比如自己偏爱长发的女生就是合理的。执着于喜欢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要穿超短裙的女生,则可能要注孤生了。
    • 在行动中,找寻意义。关心事情的结果,但也扔心心里也要永远知道,所有事情的意义是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进程中来显现的。

    例子:你做了某个项目,无时无刻想着怎样创造利润和营收来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这自然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也要想着,感受每次决策给项目和自我带来的意义。不管项目最后成功与否,意义终究会在项目从开始到接受的全过程当中自然显现,而不是会被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完全替代了。


    技巧卡

    • 如何尽可能的抵消决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1、世界固有的不可预测性
      应对方式是判断事件反生的概率
      2、信息不完全
      应对方式是勤奋和想象,尽可能提高信息的质量。
      3、对于契约不完全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应对方式是建立情报系统,侦查他人意图的。

    任意卡

    • 理性的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为有限理性的存在,我们在几种方案的选择和预期上面通常都是追求的最合适而非是最优。这可能是理性的缺陷,但如果我们有着的自己的偏好和对于某种生命本质偏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将是是人类通过理性而获得幸福的前提的。
    • 有一种关于决策制定的观点将焦点集中在注意力的分配上:个体关注某物,就不能关注其他事物,特定潜在参与者投入到特定决策上的注意力取决于该参与者需要在该决策之外的事情上投入多少注意力。这可能依偎任何特定决策获得的注意力可能既不稳定又显著依赖于决策特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标题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vh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