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书摘&笔记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二、解读四种人生模式
1.享乐主义型——注重眼前快乐,忽视现在的行为可能带来未来的负面后果。
2.忙碌奔波型——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承受现在的痛苦过程。相信痛苦过程是成功的必须。
3.虚无主义型——既不享受现在的生活,也对未来没有期待。麻木的生活在空虚之中。
4.感悟幸福型——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体会幸福,同时也通过当下的行为改善未来。
源自:美国人气画师Jenny Yu忙碌奔波型:
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模式:从小被老师和父母教导,只有读书好才有好的未来 → 好成绩、高薪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
尽管竞争让人疲惫,我们仍相信竞争是唯一的活法。996,007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必须牺牲。
然而达成目标的快乐并不常在,它很快的被实现新目标的焦虑代替。新一轮的疲惫牺牲再度袭来。
事实上,达成目标后的快乐并不是幸福,而是暂时解脱的放松、一种“幸福的假象”,就像久病的人临时恢复了几天体力。(对于非工作狂、绝大多数不能从加班中获得快乐的人而言)
享乐主义型:
这类人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
享乐主义者不断的寻找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但 随着对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感受到的快乐反而越来越少、感官逐渐麻木。
他们视努力为痛苦,把物欲快感当做幸福。但是人终究是需要“确定自己人生意义”的动物。空虚的快感无法长久的支撑人生。
缺乏挑战和“意义”的生活,也同时会缺失展现自己实力的快意、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更何况放纵自己在肉欲、酗酒等等快感中,不仅会感到内心的空虚,身体也会被掏空Orz)
虚无主义型:
这类人放弃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当下的生活,沉湎于过去的阴影。
他们只是反复琢磨过去的不幸,以及引申解释过去对现在的伤害。对于“自己能获得幸福”这件事本身都加以否定。
感悟幸福型:
我们常常思考:要到什么年龄、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停止为未来担忧,全然地去享受生活?
答案是:没有!达到目标后的空虚和未达成时的焦虑将永远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永恒幸福的标准,而是学会在日常行为中找到快乐、继而激励自己达成目标的心态。
在感悟幸福型的人生模式中,有享乐的部分,但享乐不会成为努力成长的阻碍、而是短暂的放松和充电。有忙碌奔波的部分,但是努力不会全然牺牲当下生活的快乐。
感悟幸福型的人就像是一边欣赏沿路风光,一边记得要爬上山顶的登山者。攀爬的过程和抵达巅峰都是快乐。
源自:美国人气画师Jenny Yu养成“变得更幸福的”习惯:
连续4天每天15分钟记录生活:
前3天在忙碌奔波/享乐/虚无的板块中选择一个主题记录自己的经历,
最后1天在感悟幸福的板块记录生活经历。
忙碌奔波板块:写下忙碌奔波的经历。反思自己是否从中受益?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享乐主义板块:在享乐的时刻得到了什么?损失的又是什么?
虚无主义板块:记录令人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描述当时、现在对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感悟幸福型:描述、重温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幸福的时期或者经历。
正念冥想:找一个安静的地点+自己舒服的姿势,深呼吸、心态平静的感受身体的每个部分。回想过去快意时刻的感受,并尝试将当时的情绪带会现在,放松身体。
ID:GhostStandsAlon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