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张晓萌 曹理达
43个笔记
第三部分 韧性飞轮之意义
>> 第三部分韧性飞轮之意义
>> 当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连贯一致,实现高度整合时,人们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 原创意义树工具的目的并不是给你的人生意义贡献唯一答案,而是为每个人探寻人生意义和行为目标的一致性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和思维通道
>> 生命只有一次,追寻意义本身就是意义。
>> 第6章专注的热爱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意义源自热爱——找寻自己的π
>> 在《人生有何意义》中,胡适认为,“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也好,卑劣也罢,清贵、污浊、有用、无用等等,全靠自己的作为。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
>> 在职场发展中,最具灵活性和优势的状况是两条腿上的能力可以相互转换、相互促进。
>>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 发掘并培养专注的热爱是持续学习和终身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 主动去发掘、经历和培养的过程。从掌控感的角度来看,热爱的深化过程如果伴随着能力的持续提升,将是一个正向循环,就像游戏由易到难的通关打怪,在一步步的难度进阶中,循序完成更难的挑战,收获积极的体验。
>> 喜欢一件事情,并不是必然要成为他人眼中的高手,只需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一点,能够和他人分享更多一点。
>> 激活积极体验
>> 所有让我们感兴趣的正向事物,都能带给我们积极的体验:好奇、快乐、温暖、感动等。很多事情也许微不足道,只带来片刻的享受和愉悦,却是心理韧性重要的养料。心理学家认为,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或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生活感兴趣,而感到生活美好的关键行动之一即是去尝试并体验不同的兴趣。
>> 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而我从和猫的相互拥抱中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 通过主动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我们创造的积极体验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觉察能力,而且是帮助我们不断丰富人生意义的重要元素。
>> 人们有必要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空闲的时间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空闲时间”是每天2~3个小时,少于2个小时或者多于5个小时人们会感觉更糟。
>> 深化与植入
>>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会倾向喜新厌旧,即便“兴趣”(interest)这个英文单词的拉丁语词源,从字面上解释都是“不同”的意思。当我们不断重复某一件事情时,出现无聊、厌烦心态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
>> 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竟然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
>> 最强的掌控感来自让自己不断能够体验到达成新的、微小的但不断升级的挑战性目标,即持续延展性小目标的达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的掌控感。
>> 全身心地投入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的延展性小目标,以实现个人成长并从中不断感悟人生的意义感,我们才能达到蓬勃的心理状态。
>> 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45分钟是最减压的组合。
>> 热爱的深化过程绝不是时间的堆积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为希望深化的爱好制定一个持续进阶型的目标体系,不仅要分解,而且要进阶。这是一个目标明确、专注、即时反馈、突破舒适区的系统训练。
>> 任何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的能力都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子技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个子技能反复进行练习。任何领域的精进,高手都会专注于他们整体表现中一个非常小的方面(通常是需要改进的弱点),全神贯注地反复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延展性目标的难度去实现不断的突破。
>> 针对反馈,我们需要留出时间进行反思,回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断调整深化与植入的计划。
>> 韧性认知
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π型人才犹如人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代表工作上的核心技能,另一条腿代表热爱生活中各种可能的能力。
很多事情也许微不足道,只带来片刻的享受和愉悦,却是心理韧性重要的养料。
兴趣可以被发现,但热爱需要不断被发展和被深化。
打造韧性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持续一生的功课,我们需要在达成延展性目标和获得自我满足感之间找到平衡。
>> 第7章意义树:连贯目标体系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 人类一定要去寻找意义,而寻找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哲学、宗教、艺术,而这些精神生活的形成又赋予了人类生命更高层级的意义。
>> 但明确的目标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个清晰可见的美好愿景。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充实与快乐,与之相伴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便会不断丰富着生命的意义。
>> 熬夜真的会“变丑”,并提出“熬夜变丑八勋章”:黑眼圈、嘴角下垂、皮肤苍白、眼睛周围皱纹多、眼睑下垂、眼睛发红、眼睛肿胀、目光呆滞。与整体睡眠时间不足和经常熬夜一样,不规律的睡眠会显著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
>> 第一象限是高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即热爱象限,包括全情投入的工作以及容易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爱好等;第二象限是低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即尝试各种积极体验,这是一些人们感兴趣但并没有投入很高专注度的事情,比如撸猫、出游、看电影、和分别已久的亲友重聚等;第三象限是低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情,即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比如每天给孩子准备晚餐、记账等;第四象限是高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即责任象限,比如重要但并不是非常喜欢的工作、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等。
>> 在兴趣面前,脑力劳动成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当人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付出大量努力时,不但不会感到疲倦,反而会越努力越轻松。
>>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常常止步于多个中层目标的思考,随之陷入忙碌的行为,至于实现这些每天为之努力的中层目标是为了什么,我们却没有更为深入的系统性的思考。
>> 大树在土壤下面的部分是盘根错节的,这个根部本身就是复杂的,其代表我们每个人希望倾此一生去实现的终极意义,它并不是某一个目标、某一件事情,而是具有统合性的一种状态。
>> 因此在建立个人意义树的过程中,构建模型结合“重要性”“兴趣度”“专注度”三个维度,通过对主要事务和行为心理的回顾,更进一步去梳理短期内能力提升目标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连接更长期的高层级人生目标,最后挖掘顶层目标即人生意义的线索和路径。
>> 在梳理目标时,我们可以参照SMART原则13: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ttainable)、相关联(Relevant)和有时间限定(Time-based)。
>> “反思弹窗”与“意义体检”
>>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同财富、愉悦感重要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认同健康、做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财富之外的意义追求变得更为普遍。
>> 韧性认知
不惜一切代价的执念应该被适当的取舍代替。连贯性目标架构越清晰,我们越容易找到自己专注的热爱。
“热爱四象限”,从专注度和兴趣度两个维度帮助个人更好地将时间管理和人生意义、激发热爱进行连接,切实提升时间的“幸福效能”。
定期体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人生意义来说,我们同样需要定期回顾和检视,才能及时调整或者改变航向。
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之间,不应是割裂或者取舍的关系,而是多线程的平衡和管理。专注的热爱是一种可迁移、可转化、可以触类旁通的统合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