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我今天整理微信朋友圈时发现的。
它定格在我朋友圈里2014年11月的某一天,我算了算,当时孩子正好九岁,读三年级上半学期。
照片上显示的是孩子当天记的家庭作业内容。
从上学开始,我们都要求他每天把作业记好,放学后没有机会,也不允许看微信群里老师留下的作业内容。
微信家长群里老师发的作业,只是我们检查家庭作业的依据。
所以每天我们检查作业前,也会检查他记的作业内容,是否与老师在微信群上发的一致,以此来检验他上课是否认真听讲。
这一天,他记有9项作业,其中有6项应该是老师留的,背《论语》、复习是我们平时要求的。
背《论语》,是从三年级开始,要求他每天晚上背一篇《论语》原文,并口述其书上解释的意思。这本少儿论语读本,坚持读了两年,反复背了两遍,里面有些深奥的道理,可能当时他并不明白,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本书他没有白读,现实中许多好的表现,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复习,也是孩子每天必须坚持的任务,老师安排的读课文是预习,作业最后一项是复习,只有完成复习了,当天作业才算完成,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孩子写下的第八项:爸妈双击检查。
现在仔细回想,我们是对要他要求过分了?平时检查作业也不打他啊,还双击检查?
看着这张照片,自己想乐,可是又乐不起来,每项作业后面都有两个对勾,前面一个对勾是他自己画上的,表示这一项他自己已经完成了,后面一个对勾是我们每检查一项后标上的。
这张照片体现出了孩子的辛苦,也体现出了家长的不容易。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们在检查作业时肯定动粗了,不然孩子为什么会把这句"双击检查"写在的记作业本上。
孩子写这个,绝对不是想提醒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而仅仅是把这种双击式的检查,当成了当天完成作业任务的一项。
我已记不起当天晚上发现这一条后我们的具体表现,肯定是哭笑不得,不然不会发这这要朋友圈。
今天看来,这一张图片,也不仅仅反映的是我们教育的孩子的往事,也对我们教育方式的一种提醒。
前几天孩子进行了单元测评,他综合成绩排名班级第一,当他告诉我们时,我们都很高兴,但他又说了一句,老师当天罚他摘抄并背诵一篇事实论据,理由是平时作文成绩不够好。
当天他这一篇处罚就对他考第一的成绩就冲散了,晚上他上网查资料,但我觉得他是在和同学聊天,把写作业的时间碎片化了,把时间浪费掉了。我没收了他的手机,很不客气的批评了他几句,他觉得很委屈,自己在一边掉眼泪了。
当他妈告诉我:“你把孩子骂哭了。”
我很惊讶,孩子是不爱哭的。可能是我真冤枉他了,人家考了第一,当天没有受到表扬,反而挨了顿骂。
孩子长大了,已经不是单纯的把父母的“双击检查”,当成一种每天作业内容的时候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作为父母应该也必须去了解了。
孩子在变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必须要变,但具体怎么变?等我思考几天,再来聊吧。
网友评论